中国园林网9月26日消息:退耕还林谱写生态建设壮丽诗篇
一退一还 绿水青山
国家林业局办公室主任 张鸿文
我从事了12年的退耕还林工作,现在回头来看,感慨良多。
中国,曾因局部地区沟壑纵横、黄沙漫漫被世界误读;又因广袤山川绿潮涌动、秀美壮丽让世界折服。
这是新时期生态建设大规模推进、林业事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变。
退耕还林工程作为国家投资最大、造林数量最多、涉及范围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政策性最强的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在这场巨变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从世纪之交开始,我亲历了退耕还林工程试点、启动实施、结构性调整、完善政策、巩固成果的历程;看到了祖国山川大地生态面貌的逐步改善,亿万退耕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感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的坚定决心、广大农民的热切期盼、地方政府如何协调“国家要林子、农民要票子”的艰辛探索;见证了从中央决策,到广大林业工作者认真组织、千万退耕户积极参与实施,再到工程建设取得巨大成效的整个过程。
截至目前,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完成退耕地造林1.39亿亩、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2.95亿亩,中央已投入2980亿元。工程的实施,相当于再造了一个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了3个多百分点,大大减轻了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退耕农户户均已获得7000多元的政策补助,后续产业鼓起了农民口袋,极大促进了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成为中国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范围涵盖了25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部队营区。十几年来,我们用脚步丈量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广袤,用赤诚记录了工程建设的浩瀚。工程启动之前的荒凉,令人心酸;启动之初的热潮,令人欣慰;时至今日取得的巨大成效,令人激动。
延安、湘西、定西、毕节、遵义、鄂尔多斯、三峡库区、三江源、辽西北……这些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生态地位极为重要地区的退耕还林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过去的延安,到处都是黄土高坡,如一笼蒸熟的馒头,黄秃秃、光溜溜,难见一点绿色。退耕还林让延安的道道山梁披上了绿装。其中的吴起县更是给我印象深刻:1999年秋季一次性退耕155万亩,目前已累计完成退耕地造林和荒山荒地造林237万亩,林草覆盖率由退耕前的19.2%提高到目前的65%,成为在全国范围内退的速度最快、力度最大、面积最多、成效最好的“退耕还林第一县”。
12年风雨征程,12年春华秋实,退耕还林工程成功谱写了我国乃至世界生态建设史上光辉灿烂的壮丽诗篇,历史将不会忘记所有参与和关心支持退耕还林事业的人们。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坚信,退耕还林工程必将得到进一步推进,为我国绿色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林改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
机制一活天地宽
江西省政协副主席 刘礼祖
回想近10年来,我在林业厅工作了整整8年,这是人生中最有成就感的8年,其中最难忘的就是在全国率先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2004年4月,我担任林业厅厅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全省林业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发现当时林业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体制机制问题,老百姓对林业没有感情,发生火灾漠不关心。所以,我想江西林业要走出这种窘境,唯一的出路就是搞改革, 解决体制机制问题。抓林权制度改革,就是抓住了林业发展的牛鼻子。
现在回想8年前开始的这场改革,我们走过的路是非常艰难的。尽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改革的难度还是超出了我的想象。林改前,大家普遍有“三个担心”:一是担心分山到户以后出现乱砍滥伐,二是担心历史遗留纠纷处理不好引发社会不稳定,三是担心减轻税费以后林业部门运转困难,砸自己的饭碗。特别是林改要精简审批事项,减免税费,取消垄断经营,来自基层林业部门和重点林区政府及乡村组织的阻力非常大。当时,我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考验。但我心里想,只要是有益于老百姓,无论这项改革多么艰难,面临多大的阻力,必须义无反顾走下去。
推荐阅读:
为此,从2004年9月开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江西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综合配套”为主要内容的林改,彻底还权还利于民。通过几年艰苦努力,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林改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我们欣喜地看到,改革前的各种担心变成了放心,林改犹如一股强劲东风,吹绿吹活了广大林区,林改后林地林木全面升值,林农收入大幅增加,森林资源大幅增长,林农造林护林积极性空前高涨,整个林业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得到了党中央的充分肯定和林农的广泛赞誉。
2007年4月20日,温家宝总理亲临江西武宁县视察林改工作,盛赞这场改革“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与改革开放初期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要宣传江西、宣传武宁,就像当年宣传小岗村一样”。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温总理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座谈时,又一次对我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给予了充分肯定,强调这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江西林改能得到总理如此高的评价,作为这场改革的亲历者、推动者,永远难以忘记。
天保工程让天然林休养生息
保护资源 造福后代
四川省林业厅原厅长 曹正其
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场并不是最大流量的洪水,却连连创下新的水位历史纪录,造成的损失史无前例。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上游林草植被持续减少以及森林遭到严重破坏。痛定思痛,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三十二字”综合治理措施中,把“封山植树,退耕还林”放在了首位。
为了贯彻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请森老虎下山,让砍树人变种树人”的重要指示,四川省委、省政府早在1998年3月就已作出在甘孜、阿坝、凉山州,乐山、攀枝花市,雅安地区三州两市一地的原始林区全部停止天然林采伐的决定。同年8月23日,四川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工作会议,宣布三州两市一地从1998年9月1日停止天然林采伐!
为何三州两市一地停采不久就扩大到全省?当时刚实施的天保工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众说纷纭。连我们林业系统内部也有人提出“林业部门不砍树成啥林业部门?”这期间,各路记者也纷纷进入四川,明察暗访。作为四川省林业厅厅长,说实话,那几个月我压力很大,吃饭不香,睡觉不安。生怕出漏子被媒体曝我们的光。果然没几天,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播出眉山市洪雅县国有林场采伐天然林的情况,紧接着其他报纸也相继进行了报道。按理说,洪雅林场属于新成立的眉山市并不在“停采”范围,但很多媒体依然认为属于原来管辖的乐山市,大肆进行口诛笔伐,顿时让四川刚刚启动的天然林保护工程蒙上一层阴影。此时,四川省委、省政府当机立断,迅速作出决定:从10月1日起,在四川全省实施天保工程,让全省各地再也听不到伐木声。
如今,天保工程已经走过10多个年头。四川省生态环境得以明显改善,森林面积由1.78亿亩增加到2.55亿亩,森林覆盖率由24.23%提高到35%。近10年来,四川境内输入长江的泥沙量降低了46%,维护了三峡库区和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为当地经济繁荣、人民安康提供了坚实保证,更重要的是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
每当回顾这段历史,总是感慨万千。有外国记者曾经告诉我,美国西部停止天然林采伐整整用了100年时间,而中国则只用了50年,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中国才能做到。当年,我们国家并不怎么富裕,但是国家财政能拿出那么多钱,保护长江上游珍贵的天然林资源,造福子孙后代。天保工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范例和实践。
推荐阅读:
(来源: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