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平邑县石材产业变“实财”

2012年09月26日 09:05经济导报

中国园林资材网9月26日消息:走进“中国花岗石之乡”、“中国石材之乡”临沂市平邑县,这里的生产厂家和工人都会骄傲地对你这样说,这就是平邑石材产业健康发展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平邑县质监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发展壮大石材产业集群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为县域经济五大产业之一的石材产业保驾护航,在促进石材产业健康发展的同时,也把石材做成了为民造福的产业,收到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困境思变

平邑县位于沂蒙山腹地,境内以石头多而闻名,现已探明花岗石储量23亿立方米,位居山东省前列。过去祖祖辈辈同石头打交道的平邑人因石头多而穷,因石头多而愁。上世纪80年代初,在平邑县决策者的鼓励下,一些头脑灵活的人开始琢磨石头这篇文章。但他们深知,要想做好这篇文章,首要的条件是石头的质量要符合建筑要求,而自己山上的石头到底能不能符合这个要求,还是个未知数。1985年,在县质监局的协调帮助下,县政府组织质监、环境等有关职能部门,把该县四海山地区盛产的花岗石送到武汉建筑学院进行检验。专家们得出的结论是,该花岗石硬度高、耐腐蚀、色泽鲜艳,极具开采价值。这让世世代代因石头而贫穷的平邑人兴奋不已。

于是,数不清的花岗石从山上开采出来,运往城乡各地的加工企业。花岗石产业开发之初,一台锯、几个人就是一个所谓的石材加工厂,这样的加工企业最多时达2000家。矿山开发点多、小、散、乱,投资少,技术装备落后,土法上马,特别是破坏性开采造成了资源浪费。在石材加工方面,由于对石材产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布局点多、面广、零乱,造成了全县到处是锯石机、加工点,市容市貌脏、乱、差,废水、废料等废弃物随处可见。

标准引路

为更好地解决石材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平邑县质监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整合资源市场、提升产业标准化和质量水平”的石材产业发展思路,把标准化生产作为发挥作用的重中之重,并就标准化开发问题,经过调查论证,向县委、县政府递交了石材标准化生产专题报告,提出对矿山和石材生产要实行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开采、科学开发的要求。要求矿山生产采用国家采矿设计标准,对名贵品种“将军红” 优质矿山,实行限量开采的建议,被县委、县政府采纳,并按照扶优扶强、淘汰落后的原则,对达不到标准化规模生产的企业和矿点,由工商、安全、环保、质监等行政执法部门联合行动,依法取缔。

为确保石材产业的整体质量,在该局的协调和努力下,山东省石材质检中心平邑工作站于2005年经省质监局批准成立。工作站对确保石材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提高平邑石材产品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形成链条

长期以来,石材成品剩下的毛石、碎石都被当做垃圾和废料处理,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占地还造成环境污染,如何帮助生产企业解决这个问题?该局工作人员经过调查论证,发现毛石、碎石可作为建筑工程用混凝土的辅料,还可筑河堤、铺路、做蘑菇石砌墙等,边角余料还可以切成不同形状小规格的面砖,镶铺室内外地面、墙面和公园走道。为此,工作人员积极引导生产企业拓宽思路,根据城市建设的需求,发展异形石材,均取得了可观的收益,也成为石材行业创收的又一经济增长点。

为了使石材产业和谐发展,该县在开山挖矿的同时,努力保持生态平衡,将全县开矿后的10万多亩山场重新整理成阶式梯田,并分期投资完成了水利配套,栽植板栗、金银花,使开发过的矿山成为一座座金山、银山。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平邑县拥有较大规模的花岗石矿山100处,大小石材经营户达1200家,年开采及引进荒料30万立方米,从业人员达8万多人,年加工销售各类板材3000万平方米,石材经营网点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荐阅读:

贺州平桂石材“边角废料”招来20亿元大投资

户外家具行业三大不足促进资源重组

南农专家发明新技术 让污泥变成有机肥

湛江:海滨路榄仁树 裹着“棉袄”打吊针

(来源: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