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8月31日消息:记者刚刚陪儿子从美国游学归来,发现最近一段时间,上海的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上周日,更是天湛蓝云雪白的,让人神清气爽。这不由让人想起了太平洋(601099,股吧)那边的美国。居住在城市,却时时能与绿色相拥,与自然相亲近,这几乎是美国各大城市的共同特征。每当目光为之吸引,心里就忍不住自问:我们内心那个“田园都市”梦是否也能在自己的家园得以实现呢?
美国在田野中“种房子”
在即将过去的暑假里,有不少赴美旅游者。当问及他们对美国的印象时,他们中十之八九者都提到了美国的城市环境。“放眼看去是连绵不绝的森林,绿色在视野中不再是零星点缀,而是"彻底的垄断";草坪不再是田园牧歌式电影中的稀罕物,而是一般民居的必然组成部分;城镇不再拥挤不堪,而是星星点点镶嵌在碧绿的大地上。”一位从美国回来的孙女士撰文说。
“美国城市规划预留了足够大的绿地,城市里除了道路和高楼大厦之外,到处都是绿色,几乎没有裸露的土地。”中学生小严从美国旅游归来后在作文里这样描述。
还有位访问美国的人士透露:美国的几个超大城市也是一副田园都市做派,比如洛杉矶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大面积低层HOUSE,加上小部分高层建筑,让你感到这仿佛不是一个城市,而是一大片耕耘整齐的农田,只不过这个农田中种的是一个个HOUSE。
被绿色环抱的都市生活不仅让人赏心悦目,而且更多了几分悠闲。就拿家里打扫卫生这件事情说吧,家住南丹路的管阿姨说:“在国内时我几乎天天要拖一次地板,擦一遍座椅,否则就会积一层灰,在美国女儿家,一周不打扫也不见有灰,省时省力还省了水。”
良好的绿化防止了扬尘,让管阿姨变得轻松。而美国城市居民之所以能够与绿色为伴,除了是因为美国人有较好的环保意识,重视植树造林和保护绿化外,还与美国所选择的城市形态有关。美国的大多数城市虽然也有高楼,但是中心城区面积不会太大,城市的大部分空间是郁郁葱葱的郊区,相当多的居民选择在这里居住,通过汽车和发达的公路网方便而快捷地游走于都市和田园之间。
纽约模式很适合中国?
当然,美国的城市也有另一个极端在纽约,高耸入云的高层建筑一幢紧挨一幢,连成一个气势巍峨、规模不小的曼哈顿,所有在它们的脚下的人都显得“那么渺小”。
这里,车来人往,繁华喧闹,而且,从华尔街的大铜牛,到第五大道的豪华橱窗,从上东区的高档住宅,到时代广场的各色霓虹灯光,在纽约的各个地方,你都能感觉到一种财富的涌动。
有意思的是,虽然在那种田园都市的城市形态面前,许多国人表示出赞叹,但是在为自己的城市发展选择模式时,不少决策者更偏向于学纽约。其理由,一是与美国相比,我们能够让人们舒适居住的国土面积更小,而人口却更多,所以不适宜走都市田园化的路子;第二,田园都市的这种城市形态比较缺乏都市气息,生活比较单调,太“农民”,而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的人,他们的本性是聚集,而不是离散,况且大多数中国人将“农民”这个标签等同于小农意识,所以,许多人推断这种田园都市形态不对大多数中国人的胃口。
相反,类似纽约这样的人口密度大、城区规模大的大都市,根据专家分析,却会带来一系列经济上的好处,比如大城市的容积率比较高,可以节约土地资源;比如可以让产业更加集中,增强产业配套能力,节约成本;大城市也有利于把基础设施做得更加完善,提高这些设施的利用效率,比如可以发展大规模的地铁和公共交通系统;这样的城市也有利于服务业的发展,反过来推动和帮助城市各产业的发展,比如像商业在一些小城镇设网点成本高,因为它服务的对象少,顾客有限,但在大城市,由于有人口规模,经营上就不用那么发愁;城市规模形成后,还会形成比较充分的要素供应,都有利于提高效率。再有,信息的传播,知识、技术的传播等等,这些在大城市也相对比较容易。
更经济不代表更幸福
城市化对于中国而言是坚定不移的主题,也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必然产物。不久前,中国社科院发布《2012年社会蓝皮书》,透露“我国人口城市化率已达50%”,城市化未来的路径选择已经到了一个关键阶段。
当城市化助推经济发展成为共识之后,我们更希望能全面勾勒出中国城市化推进过程中的图景,力图避免发展陷阱,描摹未来。从经济上考虑,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是优先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还是更加注重大城市的发展这个问题上,后者似乎更有站得住脚的理由。有人甚至提出,像“北上广”这样的超大城市还应该再扩大规模,增加人口密度。
然而,更经济不代表更幸福,一些专家似乎忘了,人虽然喜欢也必须与人打交道,但同时人也是大自然的一份子,需要亲近自然,喜欢绿树与鲜花,所以对于灰蒙蒙一片、望不到边的水泥森林,人们在心理上已经产生排斥。
事实上,一味扩大城市规模,无限制增加人口,一定程度上会带来“城市病”,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地价昂贵,企业管理成本提高,城市管理难度大。城市规模扩大,居民生活成本上升、舒适性下降了,而且,人与自然的隔离,降低了宜居性,同时城市规模过大也可能造成资源过载的问题,弊端丛生,并非是一种可持续的居住方式。
联合国人居署8月21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市发布的一份《拉美城市发展报告》,反映出拉美的超大城市发展模式暴露了许多矛盾。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有8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里,是全球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区,城市发展成为推动拉美国家加快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 “引擎”。现在,拉美绝大多数的制造企业和服务业都集中在城市,城市经济占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2/3以上。拉美最大的40个城市,每年产值超过8420亿美元。然而,城市发展也给拉美人带来了失望和苦恼。拉美地区许多城市的生活环境在恶化,城市暴力在增多,特别是社会不平等的现象在加剧,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显然,对于“什么样的城市模式更好”这个问题,既要进行经济性评价,又要从社会性上进行衡量。即使是追求规模效益,要发展大城市,也必须有“边际效益”这一考量,为城市规模计算出一个边界。最应反对的是仅在纸面上进行推理,却拿不出令人信服的数据验证,一味地主张扩张城市规模、增加城市人口数量。
倾向于控制城市规模、大力发展中小城镇的专家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田园化的都市形态比以前有了更多的发展基础。比如,由于互联网的出现,信息、知识、技术的传播变得不受时空限制,不只有大城市才具有这种传播的优势。专家还认为,中国人流传千年的农耕文化不会轻易消失,在骨子里在潜意识里,中国人是十分向往自然的田园生活的。城市形态因此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回归自然。那么,未来,我们的田园都市梦想是否能够真正变为现实呢?
有一点是必须而且可以明确的,即如果我们经过严密的科学研究,得出纽约这样的城市形态更适合中国的土壤,那么选择这种模式时也要学到位。纽约虽然高楼林立,但是巨大的绿肺中央公园这片自然生态200多年来一直存在于纽约的市中心,在极度城市化的环境中,为市民提供了一处赏心悦目的、乡村风貌的逃遁地,它还犹如清除各种污染物的有机海绵,吸收城市过量的二氧化碳和尘埃。总之,在城市发展模式的选择上,要给人们的田园情结提供宣泄的空间。
推荐阅读: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