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开天辟地60年 构筑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

2012年08月24日 12:01内蒙古日报刘玉荣 王宇新

中国园林网8月24日消息:内蒙古大兴安岭,祖国10.6万平方公里的北方森林,雄奇的大岭风光,壮观的鸡头上的金冠啊,人们时时刻刻关注着这里的生态。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始于1952年,那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项重大决策。为响应国家号召,多少有志气有抱负的中华儿女从祖国四面八方,带着不同乡音,不同习俗,来到大兴安岭,开天辟地,建功立业。60年来,几代务林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守护绿色,建设边疆,累计完成更新造林1843万亩,直接为国家提供商品材1.8亿立方米和大量林副产品,上缴利、税、费170多亿元。建设初期,这里先有林业、后有政府。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本着“先生产,后生活,边生产,边建设”的原则,发展了以森林经营为主体的多种经济门类的产业体系,建立起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交通通讯等一系列完备的社会事业体系,通过安置就业、技术服务、投资公益设施和自办社会事业等,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和稳定。

当然,这60年的历程并不是一路坦途,经历了许多天灾人祸,坎坎坷坷。森林火灾、森林有害生物侵害、以及大跃进时期的过量采伐、文革期间的人为破坏,曾出现严重的可采资源危机和林业经济危困。但在这些紧要关头,中央总是能够拨乱反正,给予政策指导,提出“采育结合,多种经营,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要求,特别是在本世纪开始之时,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使林业工作很快实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把保护森林生态放到了首位。

60年后的今天,大兴安岭依旧用奔涌的绿色向世人展示她完美的容颜:天如洗,云如棉。穿行在森林中,泛着翠绿的落叶松、透着红润的樟子松,亭亭玉立的白桦林,陈杂相衬,试比高低。沿着栈道进入林间,只见草丛中到处是黄色的、白色的、褐色的蘑菇,或集结成堆,或独领风骚。令人惊喜是,时常有麋鹿、黑熊、猞猁、狍子等国家珍稀野生动物穿行在林间;飞龙、榛鸡、松鸦等飞禽,或跳上枝头,或落到路间,与人嬉戏。这里既是我国最大的野生动物栖息地,也是我国最大的山地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同纬度生物带中具有完整的垂直带谱。图里河、根河、金河、牛耳河、激流河,汇入额尔古纳河,缓缓地向北流去,穿过山野密林,丢下一洼洼蓝色的“淖尔”(水泡子),在山顶的叫“天池”,在山下的叫“湖”或“罗”。明如镜,静如潭,倒映着蓝天白云,森林草原……

国有全资的产权结构,生态建设的公益属性,企业家的崇高境界,使森工集团(林管局)先天就具有认真履行社会责任的本能。在60年的开发建设过程中,也自觉形成了踏实履行社会责任的优良传统。作为自治区和共和国最早成立的实业机构,60年来,在支援国家建设上,他们始终坚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大兴安岭人精神,尽到了“共和国长子”应尽的义务。作为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守护者,他们树立了北疆生态脊梁的良好形象。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份,他们始终坚持“一体化、一条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原则,在维护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发展区域经济等方面不遗余力,发挥了“领头羊”、“主力军”的作用。作为重点国有林区最大的林业企业,他们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在改革管理体制、调整经济结构、提高民生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全力以赴,奠定了行业翘楚的地位。尤其是近年来,内蒙古森工集团(林管局)高扬科学发展的旗帜,以“创新发展,转型崛起,富民兴林”为主题,妥善处理生态、发展与民生的关系,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为构筑祖国北方生态屏障,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今年5月,内蒙古森工集团荣获自治区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称号。

挺起脊梁 树立生态文明新形象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4大国有林区之一,林业主体生态功能区总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森林面积8.17万平方公里,活立木总蓄积8.87亿立方米,森林蓄积7.47亿立方米,居国有林区之首。其活立木蓄积和天然林面积居全国第6位,是我国最大集中连片的寒温带明亮针叶林区,有779条河流和多处湿地,构成黑龙江、嫩江的发源地,其森林生态系统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育土壤、碳汇制氧、净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被世人称为“北疆的绿色长城”,被国家领导人誉为“祖国北方的重要生态屏障”。

森工集团第一位的责任不是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是确保大兴安岭林区的森林生态安全,这同时也是森工集团最重大的社会责任。近年来,森工集团坚持管育并举,妥善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通过实施“天保工程”等一系列强化生态保护建设的措施,使森林资源得以恢复增长,森林生态功能全面发挥,有力维护了大兴安岭林区的生态平衡和祖国北方的生态安全。

按照天保工程实施方案的规划,对森林管护作了具体要求,明确了管护责任,落实了森林管护措施。本着“人员、责任、地块、标志、奖惩”五落实的原则,层层签订责任状,使森林管护责任落实率达到100%,形成了林业局、林场、管护站三级管护网络体系。在投入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以主业经营利润补贴生态建设,全面完成了天保工程下达的营林、抚育等生态建设任务,使森林资源得以休养生息。

落实“三总量”管理要求,严把林地林权管理关口,规范林木采伐管理流程,严格流通加工领域管理措施,强化资源调查和建档工作,创新资源监督与监测手段,加大林政执法力度。坚持依法治林,林政管理部门、资源监督机构与森林公安机关密切配合,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近5年来,资源管理部门共查处林业行政案件2015起,查处率99%。森林公安查处林政案件15800余起,收缴木材10.2万立方米,挽回经济损失690余万元。

森工集团在森林火灾预防扑救方面是当之无愧的主力军,在防灾救灾工作中不惜血本,舍得投入,通过落实防火责任制、强化火源管理、完备扑救预案、实施跨区联动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有效保护了国家森林资源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在扑火实践中逐步树立起“投重兵、打小火、当日灭、立大功”的扑救理念,努力提高应急反应能力。森林防疫部门利用新科技、新技术,加大GPS、PDA在监测中的应用,积极引进推广生物防治手段,“两防”工作的有效开展,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森林资源损失。

1959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所辖范围1656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8.64亿立方米。据第7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显示,目前内蒙古大兴安岭森工集团所辖的1067万公顷范围内,活立木总蓄积量已达到8.873亿立方米,超过1959年林区开发建设初期的森林资源总量水平。

“天保工程”10年间,林区森林面积净增67.45万公顷,达到817.3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8.3个百分点,达到77.99%;活立木总蓄积增加1.2亿立方米,达到8.87亿立方米,平均每年给国家创造经济贡献70亿。按照理论数据看,森林每长1立方米,大约可以吸收二氧化碳1.83吨,释放氧气1.62吨。天保10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仅增加的林木蓄积就吸收了2.17亿吨二氧化碳,释放1.92亿吨氧气。国家发改委的指导价格是每吸收1吨二氧化碳8美元,按此计算,10年天保期间林区在碳汇上创造17.36亿美元,按2009年12月21日1美元对6.8283元人民币计算,折合人民币达118.5亿元。

国家领导人在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庄严承诺:中国将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作为最大的重点国有林区,森工集团(林管局)在生态建设责任上必须有所担当。2010年,林区响亮提出生态建设新目标:承担起全国森林蓄积增长量1/10的历史重任,到2020年10年间森林蓄积量将增长1.3亿立方米,为实现国家领导人的庄严承诺再作贡献。

关注民生 享受美丽发展

森工集团(林管局)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收入水平、完善保障体系、维护职工利益、促进和谐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由于历史和政策的原因,林区企业职工仅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收入低、看病难,保障体系不完善成为林区职工最大的隐忧。森工集团积极争取政策,到2008年末,使林区职工全部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近12万人,参统率、缴费率、覆盖率均为100%,从根本上解决了林业职工群众看病难的问题。2009年,19个林业局在岗职工全部参加了工伤保险,参统人数52075人。2010年对林区3万名老工伤人员进行了初步认定,为按政策解决老工伤待遇问题创造了条件。目前,37799名大集体职工纳入呼伦贝尔市、兴安盟养老保险统筹,其中8404人已办理退休手续,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将2000多名知青工按照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政策纳入呼伦贝尔养老保险统筹。森工集团还主动配合地方民政开展调查、建档工作,将3.3万户8.5万人纳入到低保范围,使林区困难职工达到应保尽保。

提高职工收入

林区历史上始终坚持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虽然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林区职工工资收入仅为呼伦贝尔市地平工资的54%,为自治区地平工资的49.5%。近年来森工集团(林管局)一直把提高职工收入作为工作重点,“十五”期末林区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为8118元,2006增长到9327元;2007年森工集团积极筹资,按照17.4%的增幅为职工增资,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830元;2008年按照16.4%的增幅为在岗职工增资,人均工资达到了12603元,职工月收入首次过千;2009年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达到14088元;2010年,职工工资收入人均增长3785元,人均年工资收入达到了17873元;2011年,在岗职工平均月收入又增加了500多元。目前,森工集团在岗职工收入达到2.1万元以上。

改善住房条件

林区历史上坚持“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基础设施欠账严重,有相当一部分职工居住在板夹泥平房中。2008年森工集团在国家棚户区改造工程尚未实施前就自筹资金3500万元,对1万平方米棚户房进行了改造。国家棚户区改造政策出台后,林区规划用4年时间对7.74万户、388万平方米棚户区进行改造。在资金压力巨大的情况下,林管局(森工集团)自筹配套资金4亿元,使棚户区改造工程如期开工建设。在棚改过程中申请国家发改委进行异地建设试点,根据职工意愿,部份棚改退休职工移居牙克石、阿里河、根河市区,改善了职工的生活环境,减少了生活用火对木材的消耗。

推荐阅读:

河南林业专家建议:五大分区构筑平原农区生态屏障

四川:林业专家为宜宾建设生态屏障支招

青岛城阳区造林绿化建设构筑山海河林天然生态屏障

内蒙古包头:全力打造生态屏障“样板工程”

[分页]

开展新林区建设

为彻底改变林区老、穷、旧的落后面貌,林区全面开展环境集中整治,文明清洁生产和标准化建设,倡导生态文明理念,着力提高干部综合素质、职工业务素质、居民文明素养。在提升“软实力”的同时,连续两年共投入资金近2亿元,重点对环境卫生进行了集中整治,改善林场、生产工队、管护站、检查站职工工作环境,共改造159处局址办公场所,修缮林场72个,改扩建53处检查站和64处管护站,完成公路两侧、局场址周边、废弃贮木场绿化造林2.8万亩,景观林抚育16.6万亩,四旁绿化75.8万株,种植草坪30.8万平方米,花卉28.7万盆。修建文化休闲广场37处,公园11处,新建雕塑等人为景观132处,硬化道路42.5万平方米,砂化道路28.9万平方米,新林区建设使林区面貌焕然一新。

加强党建 凝聚人心谋发展

60年来,林区的党建工作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发展过程,党的建设为林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尤其近年来,林区党建工作取得的优异成绩获得了中央领导和上级部门的肯定。2011年1月19日,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在林区创先争优活动有关材料上作了重要批示:“内蒙古大兴安岭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红了党旗、绿了森林、乐了群众’的做法很好,这是把总书记提出的创先争优活动‘发展有力度、群众得实惠、组织得加强’要求的具体化,建议宣传他们的先进经验。”今年6月30日,内蒙古森工集团党委被授予“2012全国企业党建创新示范基地”荣誉称号;森工集团董事长、森工集团(林管局)党委书记张学勤获得“2012全国企业党建模范人物”和“2012全国企业优秀党委书记”两项殊荣。近几年来,森工集团(林管局)党委按照“创有方向、争有目标”的要求,精心设计活动载体,为林区的创新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森工集团(林管局)党委确立了“服务发展重心、紧扣政治核心、确保党政同心”的林区党建工作“三心”原则,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林区党建工作的意见》,制定了党建工作“三步走”战略规划,强化党委“政治引领、主导用人、参与决策、保证监督、促进发展”的政治核心作用,着力打造“素质过硬、凝聚力强、信任度高、业绩突出”的领导班子。

林区实施了“凝心聚力、固本强基、素质提升、活动带动”四大工程,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为主线,通过创新用人方式、组织制度、培训方式和党建责任制等形式,积极推动党建工作改革创新,切实提高了党组织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在实施了“凝心聚力”工程中,森工集团(林管局)党委本着“适应需要、坚持标准、改善结构、强化交流”的原则,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和交叉任职等办法,强化选任机制,实现了用一个干部树一面旗帜,推动一个单位的科学发展。通过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党员品牌工程、党员攻关项目等有效载体,为党员发挥作用搭建了平台,使党建工作成为了企业价值链上的重要环节。

回顾60年天翻地覆的变化,总结起来,一句话:开天,升起生态屏障;辟地,栽种绿色希望。

携手并肩 共奏民族和谐曲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当地祖属大兴安岭的人口主要是蒙古族、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随着林区的开发建设,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迁徙到这里,现有22个民族。多年来,森工集团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主动担当区域经济繁荣发展的重任,通过兴办产业、投资公益、扶贫帮困等措施,促进各民族之间和谐共处、交流融合、携手并进,为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林区上下十分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认真执行蒙汉文并用的有关规定;提倡穿着少数民族服装;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支持少数民族节日活动;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使之融于森工企业文化之中。在林区现有340名处级干部中,少数民族干部51人,占15%;在3243名科级干部中,少数民族569名,占17.5%。少数民族干部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984人,具有高、中级职称的2383人。大批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在推动林区科学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森工集团(林管局)坚持为少数民族职工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近两年,共走访慰问325户少数民族困难职工家属,发放慰问金80余万元;资助403名困难少数民族职工子女上学,捐款额达30余万元;帮扶205户少数民族职工脱贫致富;办实事852件,照顾困难少数民族子女就业68人。

由于工作成效显著,先后有阿里河、大杨树、满归3个林业局民族团结工作受到国家表彰,有2名个人受到国家民委表彰,有18个集体和28名个人被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和集体荣誉称号。森工集团2009年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得到国务院的嘉奖。

由于历史和体制原因,林区自办了大量的社会事业和中小企业。为了规范和理顺管理体制,有效整合资源,森工集团积极推进剥离办社会职能改革和中小企业改革,使属地社会事业水平和经济发展实力大幅提升。

2007年底,自治区党委、政府经过慎重研究,作出了全面剥离森工集团企业办社会职能的重大决策,将林区承担教育、卫生、电视、公安后勤、消防、社保、环卫、计生、供暖等社会职能全部归位到各级政府,职工全部移交属地管理,资产全部无偿划转到属地政府。同时,与各级属地党政明确了林区的公共服务、公益事业全部纳入属地统一规划,由政府主导发展。社会职能的移交,实现了职能回归和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极大地推动了地区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

2008年,森工集团(林管局)利用辅业改制政策,对森工主业以外的所有辅助产业、林产工业和多种经营产业实施了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体制改革,使200户小企业实现了由林业附属企业向民营经济的转变。

创新发展 坚守美好信念

加快发展是林业企业的最根本任务,只有加快企业创新发展速度,才能有条件更好地保护生态、改善民生,才能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内蒙古森工集团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把承接政策机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经济转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重要内容,努力实现富民兴林的奋斗目标。

实现经济转型

森工集团(林管局)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转型升级为主题,转变观念,拓宽思路,着力构建多元发展、多极突破的产业发展格局。重点推进8大产业。一是以保护、培育、利用森林资源为主的森林资源经营产业;二是以林木、剩余物加工为主的林木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三是以开发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水资源、煤矿资源为主的森林矿产水产业;四是以开发林间林下资源为主的特色种植、养殖和森林食品、医药产业;五是以森林公园、景区景点建设为重点的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六是以境外采伐、加工森林资源为主的对外经贸技术合作产业;七是以棚户区改造、商品房建设为主的房地产开发产业;八是以利用森林抚育、改培剩余物为主的生物质能源产业。

发展森林经济

森工集团(林管局)依托森林特有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开发,发展循环经济,在掌握各种经济资源的种类、分布、产量、质量的基础上,做好资源的生物学研究,根据其生物学特点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林下资源,做到保护与利用并举,科学经营、合理利用。

打造百年森工

森工集团(林管局)在保护好森林生态的基础上,全力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森林产业,形成企业立足长远的不断与时俱进的发展能力。在不改变其功能和属性、持续实现生态系统健康化的前提下,依托森林生态系统的良好环境,对水体、景观、动植物等可再生资源进行科学开发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形成森林旅游业、森林畜牧业、现代森林工业、特色种养加工业、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新型产业体系,实现森林的持续健康经营和永续利用。

做精森林主业

森工集团(林管局)将产业发展作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支撑。林区做精森林主业,合理调整材种结构,创新采伐工艺流程,全面推行原条下山和贮木场效益造材,提高了优质材种和畅销材种比重,主伐原条进场率达到78.6%,同比提高5%,森林资源采伐消耗利用率提高10%,经济材比重提高15%,实现了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双提高。

做大旅游产业

森工集团将发展旅游业作为拉动林特产品销售、促进职工就业增收的重要产业。将森林旅游融入区域旅游业发展大局,坚持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合作的理念,统一谋划,重点突出,加大投入,打造精品。投资4800万元的莫尔道嘎白鹿岛宾馆已经投入运营,阿尔山银江沟度假中心施工建设已到尾声。2011年旅游收入达到了2亿元。

做活赴俄森林经营业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边境境外战略资源十分丰富。与蒙古、俄罗斯毗邻,边境线长440公里。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毗邻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是世界罕见的森林资源宝库,蕴藏着俄罗斯3/4的资源,是我国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对外经济开发与合作的重要目的地。目前,森工集团组建了两个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赴俄森林经营公司,年生产木材15万立方米,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实现利润1000多万元,已经外输劳动力344人,采伐季节人均收入达到3万元。

做好管理大文章

森工集团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2007年,正式启动了“企业管理年”活动。活动开展5年来,通过精细化管理,推进节约挖潜,企业管理水平有了质的提升。森工集团重点抓实节能降耗工作,将贮木、林产加工、运修、供暖等单位确定为重点能耗单位,并不断强化重点耗能单位生产过程控制,在关键生产环节、关键工序安装了监控设备,使各项能耗指标处于受控状态。

推荐阅读:

河南林业专家建议:五大分区构筑平原农区生态屏障

四川:林业专家为宜宾建设生态屏障支招

青岛城阳区造林绿化建设构筑山海河林天然生态屏障

内蒙古包头:全力打造生态屏障“样板工程”

(来源:内蒙古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