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7月16日消息:在水资源日益匮乏的当下,如何巩固深化生态建设成果,充分满足下游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郫县护水有道,其“生态之肾”作用不断彰显。记者近日从成都市环保局“2012年全市主要河道跨界断面扣缴结果汇总表”上看到,今年5~6月,郫县已连续两个月实现河道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零扣缴,这一结果意味着当地水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小流域治理工作成效显著。
编制环境治理规划 完善污水处理设施
受近年气候影响,岷江上游雪峰消融加快、蓄水量不足,从源头汇入岷江水系的流量因此锐减。与此同时,地处下游的成都市由于供水水源单一,加之人口增长、工农业发展加快,致使全市用水量急剧攀升,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凸显。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成都日均耗水量约为178万吨,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分别只有全省水平的1/4、全国水平的1/3、世界水平的1/10。
“现在成都的生活、生产用水还能够保障,缺水问题主要体现在生态用水方面。”成都市环保局局长王文斌告诉记者,除了开源节流,切实减少水污染物排放、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是成都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要求,在继续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同时,市环保、水务等相关部门现正组织力量科学编制水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进一步配套完善城乡污水处理设施,积极做好河道清洁化、规范化、生态化建设,并以云桥、青龙湖湿地和兴隆湖生态绿地工程为示范,抓紧建设一批人水和谐、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水生态区。
王文斌表示,作为成都最主要的河流式饮用水水源地,郫县已在小流域污染防治方面创出了自己的特色和亮点。
老课题展开新探索 人工干预恢复湿地
实际上,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匮乏问题由来已久,各地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也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但在现实条件下,老课题又该怎样展开新的探索?
来到郫县新民场镇云桥村田野深处,在徐堰河和柏条河之间,有一块面积仅为56亩,通过人工干预恢复,集水生、水陆生和陆生生态系统为一体的湿地群落。
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有关人员介绍,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逐步提升,河流退化、面源污染问题接踵而至,面临的水环境形势也愈发严峻。2011年,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和相关机构的倡导资助下,郫县云桥湿地重建项目正式启动,并通过一系列的生态修复工程,实现了农田向湿地的重建转变。
如今,云桥湿地兼顾了灌溉和生态双重需求,以一种自然的方式保护水源地水资源,使青蛙、白鹭、萤火虫等物种得以保护和延续。
封堵沿府河排污 出境断面水质达标
自今年1月成都在全市主要河道跨界断面实行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以来,郫县曾连续3个月因府河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超标,被扣缴资金总额达39万元。尽管这部分资金仅占全市各区(市、县)被扣缴总金额的2.4%左右,但由此暴露出的水污染问题仍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
今年5月,县人大、政府、政协分管领导分别召开3次专题工作会,对水质超标原因进行再分析,研究解决府河污染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随后,县大气和水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县监察局再次就府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督察,并建立了与之相应的长效监管机制和目标责任制。
郫县环保局成立整治工作领导机构,制定《2012年府河流域工业企业整治方案》,对府河及其支流两岸100米内的工业企业污染状况进行摸底排查,每周对府河出境断面及汇入支流水质进行监测,每月对全县出境断面水质进行监测,并通报县领导和各镇。
与此同时,县水务局、经信局、农发局等部门密切配合,分别按照各自分工和目标要求,明确实施主体、资金来源和工作实施方案,重点针对府河两岸100米和沙西线沿线150米范围内工业企业、“三无”生产企业进行整治,封堵了所有沿河排污口,拆除了犀浦镇石亭村宴波塑料厂全部生产设施,并在规定时间内对沿河14户养殖场实施了关闭,确保无污水入河,圆满完成了县政府下达的流域整治目标任务。
记者从郫县环保局了解到,府河24个重点整治点位和5处主要支流经过近两个月的集中整治,整个流域水环境面貌目前已得到较大改善,5月、6月出境断面水质实现了达标。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