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月6日消息: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任宗昕、周伟等专家深入到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林区,对目前仅存的34株巧家五针松原生植株个体进行GPS坐标定位,同时采集了植株的松叶样本进行分析研究。
巧家五针松为松科松属植物,常绿乔木,仅分布于云南东北部巧家县白鹤滩镇与中寨乡交界的山脊两侧,混生于海拔2000米至2300米的松林内。由于分布区狭窄、种群少及生态环境的破坏、退化严重,巧家五针松已沦为严重濒危物种,是目前全世界个体数量最少的物种之一,被誉为“植物大熊猫”。
对采集回的巧家五针松的松叶样本,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将分别开发一套基于叶绿体和核基因的巧家五针松EST-SSR标记,利用该共显性分子标记对巧家五针松野生居群开展亲本分析研究,以进一步揭示巧家五针松野生居群遗传多样性结构和交配系统特征。
同时,研究人员利用松科植物叶绿体基因组为父系遗传的特性,跟踪花粉介导的基因流散布距离和强度,检测现存的巧家五针松两个亚居群之间及各亚居群内部个体间基因交流特征,探讨巧家五针松野生居群内基因流空间分布格局对该濒危物种繁殖成功和遗传多样性维持的影响。以此开展对该物种的合理保护,特别是为不同亚居群和种株来源的苗木归划设计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专家们还对今后五针松扩繁播种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对原生植株种子分号采集、分号晾晒、分号播种,以更好地保持单株品种的优良。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花卉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