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2月27日消息:夏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因夏朝在此建都而闻名于世。嫘祖、介子推、司马光等历代先贤和勤劳智慧的夏都人民共同创造了夏县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夏县又是全国绿化名县、传统的农业大县、工业弱县、经济发展落后县,更是省定扶贫重点县。
近年来,夏县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立足夏县实际,确立了“在扬长补短中转型,在强县富民中跨越”的发展主题,在扬农业之长增加农民收入上,全力发展了一村一品,一方面,继续巩固和提升夏县农业生产的优势和传统,按照抓典型、出精品、上规模、建示范的思路,不断做大做精蔬菜、水果、粮食三大主导产业。
一方面,依托山区、平川、丘陵不同地利条件和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板栗、苹果、大枣、花椒、杏、桃、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不断拓展农业产业新优势。同时,大力扶持以中森木业、骏达木业、田源果汁、格瑞特葡萄酒、旭景养殖等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产增收。让农民摆脱了贫困,在生活殷实中快走向小康。在扬林业之长打造生态夏县、美丽夏县上,一任接一任干部,甘于奉献,肯于接力,使全县森林覆盖率增加到40.56%,森林蓄积量达到212.97万立方米,林木绿化率提高到48.7%,获得了诸多的荣誉:先后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绿色名县”、“全国绿色小康县”,以及山西省“造林绿化优秀县”、“造林绿化先进县”和首批“林业生态县”。农业和林业双轮驱动,让夏县挺起了转性跨越的脊梁。
“一村一品”唱响农民富裕之歌
粮食生产走上精专之路。近年来,该县在粮食生产上实施了粮食高产创建、双创增粮、玉米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地膜覆盖、一喷三防等一大批稳粮增粮惠农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裴介镇万亩双创增粮项目区小麦平均亩产514公斤,较全县平均亩产357公斤增44%。墙下村示范户方根山种植的5.5亩“良星99”,平均亩产达到了625.8公斤,创我县小麦单产最高纪录,为全县粮食生产大丰收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由于风调雨顺及各项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确保了全县粮食生产稳步增长。今年全县粮食播种总面积74.05万亩,总产26.6765万吨,不仅实现了八连增,而且创历史新高,超指标6.8765万吨,增幅34.7%。其中:小麦收获面积33.3万亩,单产357.1公斤,较上年增15.9%,总产11.9万吨,较上年增17.3%,被评为山西省小麦生产先进县,奖补资金300万元;秋粮收获面积38.6万亩,单产382.8公斤,总产14.77万吨。同时,2012年粮食补贴面积核实工作已基本结束,其中小麦核实面积33.24万亩,玉米39.43万亩,杂粮1.37万亩,薯类0.39万亩。实际完成玉米良种补贴面积38.98万亩,超指标1.278万亩,实际补贴资金389.8万元,多补贴资金12.78万元。实际完成棉花良种补贴面积23867亩,较指标少完成16633亩,实际补贴资金35.8万元,少补贴资金24.95万元。这些强农惠农工程及政策的实施,为全县粮食生产大丰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蔬菜生产实现无公害。在蔬菜产业发展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将蔬菜做为“一县一业”发展总目标,纳入“十二五”规划,并出台了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优惠政策,并被列为山西省“一县一业”蔬菜生产重点县,为蔬菜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强有力的推动了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我们作为主管部门,积极抽调专业骨干,协助各乡镇及重点村搞规划、抓指导、强服务,并大力推广营养模块育苗、起垄栽培、机械化作业、水肥一体化、黄板诱杀、增施二氧化碳气肥等实用技术,先后累计培训菜农9000余人,发放技术资料10000余份,为全县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今年全县新增设施蔬菜播种面积6990亩,其中:日光温室2600亩、拱棚3290亩、节水莲菜1100亩。目前,全县蔬菜播种总面积达到20.4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14.8万亩(日光温室5.76万亩、大中小拱棚9.04万亩),总产80余万吨。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0万亩,认证无公害蔬菜水果品种8个,认证有机农产品8个,注册了“禹青”牌无公害农产品商标,并形成了“六大”规模型生产基地。即:庙前镇杨村、付村为中心的万亩番茄、芸豆生产基地;瑶峰镇中留、社西为中心的万亩辣椒、黄瓜生产基地;瑶峰镇大辛、裴介镇四辛庄村为中心的万亩设施芹菜生产基地;水头镇东张、西张为中心的万亩韭菜、甘蓝生产基地;南大里乡万亩温室辣椒生产基地;泗交镇西沟、窑头为中心的万亩露地辣椒、豆角、土豆生产基地。
水果生产提高了品质。今年全县新增水果面积9150亩,超2000亩指标357%。同时,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以提升水果质量和效益为重点,在胡张、水头两个乡镇规划建设了4200亩标准化果园,在胡张乡西下冯村、王村、枣园村和裴介镇鲁因村实施低产园改造8260亩。并围绕标准化果园建设、设施水果栽培、实用新技术推广等,邀请省、市、县有关专家对果业专业合作社及果农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累计培训55场次,培训果农8000余人次,印发各类技术资料2万余份,有效增强了果农生产技能,提高了果品品质和经济效益。目前,全县水果总面积达到11.4万亩,总产23.16万吨。其中:标准化果园1.4万亩,设施水果0.85万亩。
中药材生产后势强劲。中药材是夏县庙前、瑶峰、南大里等乡镇前山区的一项传统产业,近年来,受市场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因素的影响,农民的积极性普遍高涨。县委县政府借势引导,并给予品种、管理技术等方面服务。目前,全县防风、黄芩、远志等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163万亩,野生面积7.5万亩,总产量2930吨。
棉花生产续写辉煌。六七十年代,夏县就是全国有名的棉花生产大县。如今,万亩棉花生产基地建设在禹王乡拉开帷幕,项目总投资425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50万元,地方投资75万元,分今明两年实施。建设地点:禹王村、郭里村、西其里村等5个村,建设内容包括:建安工程1373平方米,配套井房41个,机井配套37眼,灌溉工程4300亩,平田整地1000亩,整修田间道路5公里,栽植树木2000株,建病虫测报点5个,购置仪器设备91台(套)。目前,该项目前期招投标等工作全部完成,已进入实施阶段,预计明年10月底前完工。
“一村一品”发展如火如荼。在“一村一品”建设上,该县坚持“着眼现代农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重点培育,连片发展”的思路,以蔬菜产业为重点,采取项目带动、企业拉动、行政推动、政策调动等措施,种、养、加全面协调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县“一村一品”快速发展。目前全县已形成典型蔬菜专业村95个,水果专业村56个,畜牧养殖、药材种植、运输、加工、建筑等各类专业村31个。正在创建的“一村一品”示范村和推进村50个,其中列入省级示范村和重点推进村45个。同时涌现出了圪塔村蔬菜、双庙村红枣、兴南村油桃、三贤庄村葡萄、西村中药材、小吕村运输、中卫村木器加工等一批“一村一品”典型村。这些村从事主导产业的农户达到7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均高于全县水平,对全县“一村一品”发展具有积极地辐射带动作用。
推荐阅读:
[分页]
建设现代林业打造美丽夏县
审视县情,调整思路,全力推动林业转型发展。2011年,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审视县情,分析优劣,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一致认为:夏县林业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要把发展现代林业作为转型跨越的优先战略,把生态夏县建设作为优先发展的关键民生,通过“扬林业之长,倾力打造生态经济型现代林业强县”。实践中,该县每年拿出3000万元,持续推进造林绿化。高举生态建设和改善民生两面大旗,全力推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生态林业向生态经济型林业,生态大县向生态强县”三大转变;强力突破 “山上治本、开发生态旅游景区,身边增绿、建设和谐宜居景观,丘陵增效、建立农民增收基地,综合治理提升、彰显现代林业效果”四大重点,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不懈、连续苦战,在“城乡生态化”上做文章,在干果经济林发展上下功夫,在村庄绿化上出亮点,在通道绿化上出景观,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园林化;使5万亩荒山披上了绿装,新发展核桃等干果经济林6万亩,使人民群众的生态产品进一步增加。
尊重自然,提高标准,全面提升造林绿化成效。在大规模实施造林绿化的过程中,该县不断提高绿化标准,注重发展经济林,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生态产品。一是尊重自然。该县结合晋南春季十年九旱的情况,在山区,坚持选择抗旱能力强、水保效益高、防护效能好的乡土树种作为主栽树种,做到了适地适树,保证了造林成活率。在平川地区,按照“地域性、生态性、景观性”相协调的原则,多树种、多林种、多层次栽植树木,努力把造林工程建成近似自然、层次丰富、错落有致的生态景观林,从而为加快生态旅游业发展创造条件。二是严格办法。采用“招投标制”、“合同制”、“检查验收制”等现代管理办法,优先选用技术力量强等专业造林队伍,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按施工检查验收,按分期付款办法付款,进一步提升了林业工程质量。三是提高标准。在实施宜居家园上,该县又围绕“村中有园林、村边有林带、村周有基地、年年有收入”的新要求,通过拆墙透绿,增加绿地面积,提高游园品位,发展环村林带,并成立管护队伍,加强保洁和管护,提档升级园林村50个。在打造生态廊道上,按照“一路绿色一路景,绿随路走连成网,补空延伸建精品,城乡绿化不断档”的新标准,采取加宽、加密、加厚,增景、增绿、增色,使用雪松、国槐等大苗,完成通道提升工程60公里,建成景点28处,发展片林0.5万亩。在建设生态屏障上,按照打造好“白天观景、晚上听戏,吸气清新洗肺、吃饭农家风味”生态旅游板块,通过 “去石换土、大坑大苗、筑石垒穴、提水浇灌”及实施封山育林等方法,绿化荒山5万亩。在促进农民致富上,该县大力发展经济林,采取“因地制宜、集中连片、良种优先、规模发展”的办法,实行基地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在全县11个乡镇,发展以核桃、红枣为主的经济林6万亩,形成了两个五千亩、三个万亩干果经济林基地,为农民经济收入增加创造了条件。
强化职责,完善管护,健全林业发展长效机制。该县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加大生态保护和培育,注重和提升生态功能。实践中,把林业工作作为全县的中心工作来抓,列入乡(镇)年终综合目标考核,建立了高效的工作推进平台。实行属地化管理,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层层责任制。一是成立三只管护队伍,做到棵棵树有人管。平川,县政府出资聘用180名4050下岗人员,常年对110余公里通乡主干路进行管护;乡村两级出资,为每个村配备3-5名管护员,坚持对园林村持续管理。山区,精挑细选100余名护林员,全年坚守在护林一线,保护着万亩林海。二是全面封山禁牧,做到封禁和发展并存。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颁发封山禁牧通告,全方位、多层次、大力度加强封山禁牧工作。积极做好养殖户工作,加快转变养殖方式,引导养殖户走舍饲圈养之路,实现了农林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注重预防为主,护林防火取得新成绩。该县坚持重在预防,贵在扑救,做到值班常规化,宣传多样化,监控视频化,扑火专业化。对坟主和牛羊牧工、痴呆等七种人实施专人监管监控,建立完善的信息档案;在入山口、重点地段和路口实行设卡专人登记;在重要区域,县、乡、村干部骑摩托全天候巡护巡查,并充分发挥护林员作用,实现了连续24年无森林火灾。
放眼望去,万亩林海绿意涌动,驻足脚下,棵棵树木青翠欲滴,随着植树造林的深入推进和绿化覆盖率的持续提高,夏县空气质量明显改善,2011年,全县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45天,国家保护动物种群数量进一步增加,降水量持续提高,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一个“绿量最大、景观最美、效益最高、功能最全”的现代林业示范县靓丽的呈现在世人面前。
一村一品的全面铺开,让夏县农民的生活一步步由殷实走向富裕,生态文明的持续快速建设,扮靓了夏县的山山水水,增强了发展的内生动力,吸引了闲暇旅游者的眼光,掀起了外地客商的考察投资热潮,挺起脊梁,善于谋发展,敢于创新发展的夏县正在振起腾飞的翅膀。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