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1月28日消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加速度。几乎每个城市,都沉浸在旧貌换新颜的发展激情当中。这是日新月异的速度,也是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
这速度快得叫人无法喘息。城市里不断涌现出新的事物,这新事物还没来得及命名,甚至看清,就被更新的事物抛在后面。
在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我们的城市失语了,它们不再能够从容地讲述自己、表达自己,因为土生土长的语汇,要么在拆旧过程中被打碎一地,要么被遗忘得太久而出现了暂时性的断裂。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失语体验:当你离开某个城市,或者搬离某个城市社区数年,再回到那里,你会发现建筑、街道乃至色彩、气味等等,都不再是你熟悉的样子。于是你会感概:变化太快了。
很多时候,这被当作是发展与繁荣的证据。然而,这难道不是一种失语状态?"变化太快"与其说是丰富语汇的凝炼表达,不如说是表达与指称的某种词汇匮乏。
近些年来,很多发展或发达起来的城市,开始注重文化建设,从规划、建设、城市宣传语以及高度、色系等各个方面,发掘本土的文化特色,显示城市的独特性。这意味着什么?
在我看来,这可能意味着,许多城市开始有意识地向历史中寻找城市的本土语汇,并试图为城市的现在标记和命名。但是,这类举动,成功的例子其实不多。
城市的失语表现在很多方面,最直观的也许是城市建筑。千人一面,特色不明,甚至败笔多多,是对城市建筑的惯常批评。严格来说,中国大多数城市建筑,使用的是西方语汇。西方的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们,大量接到来自中国的订单,他们携带着西方建筑语汇去筑造中国的城市。
然而,当建筑的语言体系离开其出生地,去到火热异邦的很可能只是形式,形式与意义的原生关系发生了分离。
很多时候,当代中国城市,让居住于此的人有一种漂泊感。这不仅仅是因为当代国人获得了更多的迁徙自由。什么时候城市找到自己的语言,什么时候人与周遭的关系得以稳固而持久,而不是经常性处于重构之中,什么时候人就会在"自己的城市"中找到真正的家园感。
推荐阅读:
(来源: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