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1月27日消息:漳州地处福建省南部,倚山面海,地势起伏多山,水热资源丰富,蕴藏着丰富的森林资源,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的景色秀丽、气候宜人的历史文化名城。长期以来,漳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国土绿化不放松,把造林绿化工作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特别是近几年,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共同推进生态漳州建设,全市林地面积达1310万亩,有林地面积1187万亩,森林总蓄积量264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9.74%,比“十一五”初期增长近一倍和近5个百分点(“十一五”初期森林蓄积量为149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55%),森林覆盖率达59.74%,建成全省最大的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基地、全省最大的以果树为主的经济林基地、全省最大的热带、亚热带名贵树木基地、全省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全省重要的木材加工基地和进出口聚散中心,城乡绿化一体化提速推进,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初步形成城乡森林绿地有机结合、自然生态过程畅通有序的全市生态景观系统。
回顾漳州绿化历程,一幅幅“绿色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从“加快森林资源培育”,到“森林资源科学经营”,从“山上抓提升”到“山下抓延伸”,从“城乡绿化一体化”,再到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打造“田园都市、生态之城”,我市绿化事业与生态建设实现了大跨越、大发展。2002至2006年间,我市积极有效地开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活动,努力构建“城在园林中,市在花锦上”的绿化格局,并在2006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掀起了我市“绿色风潮”。2007年至2009年,我市在持续推进国土绿化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为期三年的“种植名贵树木,建设绿色家园”为民办实事活动,将绿色蔓延至全市乡村每个角落,把园林景观与名贵树木带进千家万户,有效推动了全市森林资源结构的优化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2010年,我市以“六百工程”和城市森林建设为载体,在更高层次上实施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建设,创建“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编织“绿色通道”,筑建“绿色屏障”,大力推进城市森林化、村镇园林化、道路林网化、山岗景观化,不断提高城乡绿化水平和档次。2011年,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市城乡绿化一体化工作取得可喜成绩,获得了“福建省森林城市”称号。同时,市委九届十次全会和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目标,提出要努力把漳州建成更加宜居宜业、更具魅力活力的“田园都市、生态之城”,再次将漳州国土绿化事业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
2012年,漳州全面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突出“景观林业、健康林业、文化林业”三大生态功能体系建设,完成造林45.6万亩,已投入资金21亿,重点实施六大森林工程:一是实施城市森林工程。按照“树要有高度,林要有厚度”及“森林公园要成规模布局、城市片林要以组团体现、新建街道要以彩化提升、绿色通道建设要以林荫化支撑”建设要求,突出建设市区“一场、三园、三路、五片”森林景观工程和各县(市)中心城区重点森林景观工程建设,实现让“森林走进城市”;二是实施村镇森林工程。以建设100个“森林景观村落(森林社区)”为重点,带动全市“森林景观单位”创建工作,全面推进绿色乡镇,绿色村庄建设,保护和建设一批乡村景观林,打造一批乡村森林生态景观公园;三是实施森林通道工程。按照“加密、加厚、增色”的原则,重点实施完成沈海高速公路(漳州段)森林通道建设,继续绿化2条高速公路、2条高铁、2条国道,全面推进市区通往县(市、区)及风景区森林通道建设;四是实施重点区位森林景观修复工程。按照“树要有高度、林要有厚度”以及“常年皆绿,四季有花”的生态景观要求,重点推进中心城市、县城周边、九龙江流域等重点区位可视一重山和主要名胜风景区的林分补植及森林景观的修复,推进主要江河和中型以上水库一重山水土流失治理及沿路、沿江一重山绿化和“青山挂白”治理;五是实施森林文化工程。重点抓好漳州青少年森林碳汇教育基地、长泰天柱山国家生态教育基地、云霄漳江口红树保护区科普教育基地等项目建设,编辑出版《花语》、《一百棵树的故事》等一批森林文化丛书,创新全民义务植树模式,开展义务植树宣传月活动,全面推动森林文化普及,鼓励社会各界人士认植认养名贵树木,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热爱森林、保护森林的热情;六是实施郊野公园建设工程。按照漳州郊野公园规划要求,以九龙江为依托,以山、水、林景观为特色,建设22处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的郊野公园,形成“一环、两带、七主题”的漳州郊野公园总体结构。
悠久的历史形成了浓厚的文化积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林业将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全面开放、山川秀美、人与自然和谐的森林城市,一座舒适宜居的田园都市、生态之城会将屹立于海峡西岸!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绿色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