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拒绝千城一面

2012年11月23日 11:02中国建筑新闻网

中国园林网11月23日消息:城市建设“千城一面”的现象引起了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十几位学生的关注。利用今年暑假,他们通过走访、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对江苏十个县、市的建筑风貌进行了调研。

大三学子调研城市面孔雷同现象

“千城一面”调研小组由土木工程系工程管理专业的十几位大三学生组成,队长戴胜男告诉记者,活动的“灵感”来自建筑大师王澍的一句话:“一个地方的建筑如果是庸俗的,在那里生活着的人也一定是庸俗的。”这句话乍一听感觉有点夸张,但若细细思考,确有道理。

对城市面孔雷同现状,队员曹洋华深有感触,“我的家乡是南通,但这个建筑大市的建筑特色也不太明显。放眼望去,高楼大厦是清一色的玻璃幕墙,住宅设计也都十分规整,鲜有地方特色,很难让人产生亲切感和归属感。”

戴胜男说,此前她也去过不少城市,虽然城市日益发达,高楼林立,但总觉得少了几分文化底蕴,少了几分当地特色。此次调研,地点以各队员的家乡为主,共包含了南通、淮安、常州、扬州、盐城、张家港等十个市、县。

实地走访 城市特色正在流失

整整一个暑假的时间,学生们带着相机和调查问卷,走遍了各自调研的城市。曹洋华说,对南通古建筑的寻访让大家感受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天宁寺的构造到街寺中毫无修饰的白墙青瓦,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意,感受到了古朴的民风。但大家也发现,张謇时期,南通的建筑特色中西合璧,有鲜明的特色,但此后的建筑就套用了类似的模子,看上去大同小异。还有一些青砖小瓦的老街也被高楼大厦掩盖,成为人们渐行渐远的记忆。

队员张素丽负责昆山地区,调研结束后,她的体会也很深,“千年古镇,保留了一些水乡建筑,具有代表性。但由于经济的发展,许多类似的建筑都已经拆除,在主城区也已看不见水乡特色的黑瓦白墙绿水环绕的房屋了,只在景区可以看见。最近几年,昆山变了样,灯火通明,高楼林立,建设地标,这些的确体现了城市的迅猛发展,但也不难看出昆山正在渐渐失去了江南水乡的特色。

在问卷调查中,学生们发现,很大一部分市民认为自己的城市缺乏特色。以昆山为例,约六成人认为昆山地区没有自己的地方特色,与其他大城市没什么区别,为本地建筑特色感到骄傲的市民仅有四成。

  呼吁建筑设计加点“本土味”

两个月的调研结束后,学生们的心中并不轻松。戴胜男说,对现在城市建筑设计大家都有些担忧。建筑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更倾向于实用性,却往往忽略了建筑美,呼吁能够将建筑设计和本土特色、文化结合起来。

“其实设计的美可以体现在很多细节上,比如窗户,国外的很多设计也只是在窗户外加点装饰,逐渐就形成自己的风格。“戴胜男介绍,”结合各自家乡的文化历史背景,不少同学设计出属于自己家乡的特色建筑。”

如南通地区,蓝印花布是当地的特产,大家建议将蓝印花布体现在整栋大楼上,让原本”规矩“的大楼拥有像布一样的质感,远远看去像给大楼穿上一件由蓝印花布制的衣服一样。再如,淮安地区,有同学建议将高楼设计中加入四合院的元素,将大楼建成弧形,更方便邻里互访交流。

对这些设计,戴胜男表示,虽然大家的设计没有那么专业规整,有的仅仅用文字来描述,但是,大家都怀揣一颗关注中国城市建设的热心,希望能引起各界的关注,共同破除”千城一面“的现象。

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近30年来,全国消失了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有一半以上毁于各类建设活动。

笔者常去各地出差,一个感触就是城市越来越相似,越来越难以区分。同样的高楼大厦,同样蜿蜒的立交桥,都有一个现代化的中央商务区,都有一条仿古打造的步行街,白天临街店铺促销的音响震耳欲聋,晚上洋快餐的霓虹灯交相辉映。

各个城市映入眼帘都是同样的场景,不由得产生不知身在何处的错觉。记得10年前,到一些城市,尤其是一些历史悠久的小城,总能被那些泛着古韵的街道,”各抱地势,勾心斗角“的老建筑所吸引、感动,流连其中不忍离去。

然而,在城市化的推进下,这些避过了天灾,躲过了战火,历经千百年不倒的建筑,一夜之间就被铲车碾成一堆残砖碎瓦。用不多了多久再路过这些地方,一排排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已经高高耸立,昔日的秦砖汉瓦,雕栏玉砌,早已扫入了历史的垃圾堆。

通过观察发现,最近几年越是老城、小城这方面步子迈得越大,每次去都是”旧貌换新颜“,一些历史建筑多难抵地产热,湮没在商业化的大潮中。在历史建筑消失的同时,一批批人造景观却大量涌现。

历史文化遗产在现代化建设中遭毁坏,曾是许多国家的”伤心史“,既有前车之鉴,为何我们还要重复这部”伤心史“?

现代化不代表”千城一面“,每个城市都有自己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民俗,城市建设不能盲目复制、照搬。尤其是分散在城市里的那些古建筑,它们是历史的见证,体现着城市的底蕴。为了短期利益,大肆破坏历史建筑,建起的那些”高大全“尽显城市的浮躁。这,不仅令古人泉下难安,更让后人提起我们脸上无光。

11月19日,天津大学师生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老师。当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受聘为天津大学兼职教授。今后,这位故宫”掌门人“将时常往返于京津两地,围绕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开讲座。单霁翔的第一讲以”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涉及如何保护文化遗产,避免城市面貌趋同;如何避免城市建设失调、城市形象低俗;如何以文化意识指导城市管理等方面内容。

”很多历史城区变成危旧改造区,只有改造缺乏保护。墙上一个圆圈里面写一个‘拆’字,为什么要画一个圈呢,据说是怕前面被加一个‘不’字。“单霁翔幽默风趣的演讲风格,让两个半小时的”大课“显得很短暂。他表示,一个城市必须有自己的文化遗产文化景观,才能避免千城一面。

单霁翔举了一个例子。清华大学建筑专业学生到各地实习,拍了很多城市建筑的照片。归来后若不是照片拍摄者本人,根本分辨不出拍摄的是哪个城市的建筑。这说明目前国内很多城市建筑存在抄袭、模仿、复制的现象。单霁翔认为,保护好一个城市的历史城区,可以有效避免城市面貌趋同。

单霁翔表示,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是要让文化遗产有尊严。要让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民众。

昨天讲座之后,单霁翔的新书《文化遗产·思行文丛》举行了首发式,该套丛书集纳了单霁翔10年来的考察报告、论文和演讲稿,近500万字。

推荐阅读:

浓墨重彩绘新城-山东临沭县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纪实

全球十大宜居和不宜居城市 墨尔本最佳达卡最差

浙江:肖培生推进城乡绿化美化彩化 打造生态宜居环境

山东:姚村镇加快秋季大绿化进程打造生态宜居环境

(来源:中国建筑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