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1月15日消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近年来,阳山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不断加快,进入了广东省山区五市县域经济发展十强行列。经济加快发展,意味着环境保护压力加大。然而,走马阳山,江河依然清澈,山峦仍然葱茏,空气仍然清新,成为广东省西北部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2.9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97个百分点。
跨入了经济加速发展期,阳山为何还能守住一方绿水青山? 阳山县委书记伍文超、县长李欣透露,阳山坚定不移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以保护生态来发展经济,以经济发展来保护生态,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科学定位率先探索生态发展之路
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仅表现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高质高效的经济增长,还应是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天蓝水清、惠泽民生。
地处粤北石灰岩山区的阳山,境内“八山一水一分田”,与珠三角发达地区在经济上有明显差距,发展的要求和愿望尤为迫切。同时阳山生态公益林面积居全省首位,是广东省西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物种资源宝库,是珠江水源水质保护的重要地区。
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是阳山最大的特色,是阳山发展的现实基础和长远福祉,也昭示着一种科学跨越的后劲和潜力。发展与生态如何兼得?阳山县委书记伍文超表示,“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高品质生态环境就是稀缺要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说,阳山最大的竞争优势在生态,所蓄积的最大后发能量也在生态。”
因此阳山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南融北拓”的“桥头堡”战略,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培育和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在不同场合,绿色发展被该县主要领导反复强调,绿色发展的思维一步步清晰:以“绿”为基促发展,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分区施策”的原则,正确处理发展与环保、速度与效益、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引进合适的工业项目,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坚定不移地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全力构建基于山区生态优势的绿色产业体系。
阳山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一步步把绿色发展付诸实践,编制了《阳山县生态发展规划(2010-2020)》,旨在走出一条“以生态保根基、以特色促发展、以发展促和谐”的生态发展之路。《规划》的出台,是该县走生态发展之路的宣言和指南,标志着阳山在清远市率先探索生态发展之路。
生态战略山更青水更秀景更美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2.9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97个百分点;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居全省前列。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绿意葱茏,常见植物有152科约683种,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最大一片绿洲”……
这是阳山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阳山把保护生态放在重要位置,实施封山育林、水源涵养林、生态景观林带、城镇绿道网、公共绿地等生态建设重点工程,让山更青,水更秀,景更美。
如今,阳山经济发展加快,而江河依然清澈,山峦仍然葱茏,空气仍然清新。2009年成为清远市首个获得“中国绿色名县”称号的县(市、区);2011年又获得“广东省林业生态县”称号。目前,全县绿色通道线路绿化率达96.4%,主要江河水质达国家类水质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居全省前列。
对一个人来说,生态环境就是生存条件,水清、天蓝、树绿、气爽才能更好地“活下去”。阳山围绕建设“粤北山水宜居名城”的目标,突出城市山水特色,立足主城区“青山入城、绿水贯通”的空间特征和悠久的韩愈历史文化,强化自然山体、滨水岸线,优化人文环境的可识别性和宜人程度,着力打造成良好的宜居宜业环境。截至目前,县城公共绿地面积达365万平方米,覆盖率超35.3%。2011年,阳山获得 “广东省林业生态县”、“广东省卫生县城”、“广东省创建文明县城工作先进县城”称号。
按照阳山“十二五”规划,阳山将围绕森林“双增”目标任务,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林、生态风景林、城镇绿道网、公共绿地等项目建设,扎实做好水土保持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加大森林资源防控力度,增加森林面积28万亩,增加森林蓄积238万立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5%以上,着力建设清远市和广东省西北部重要生态屏障。
推荐阅读:
[分页]
生态崛起绿色产业体系富民强县
良好的生态、丰富的资源,对阳山而言,是财富,也是优势;是潜力,更是动力。阳山人珍惜财富,放大优势,挖掘潜力,激活动力。阳山县长李欣提出,要以“桥头堡”发展战略为指引,充分发挥自然生态优势,加快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为此,阳山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初步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路子,构建了一个绿色产业体系。
以绿色能源为主攻方向,加快发展生态工业。全县小水电总装机容量达28.7万千瓦,年上网电量超10亿千瓦时,年发电量居全国县级前十位,成为全省首个“中国农村水电之乡”,被列为清远市唯一的“全国"十二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县”。
以建设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反季节蔬菜、优质稻、淮山、水果、蚕桑、油茶、阳山鸡、生猪等八大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初步形成了“南果北菜”、“南粮北油”四大产业带及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充分利用自然山水景观优势,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潜力,打造“珠港澳绿色生态旅游基地”,被评为“广东省旅游强县”、“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旅游县”。2011年全县接待游客336.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9%、84.1%。
事实证明,良好的生态让阳山插上腾飞的翅膀。今年4月,阳山举办了“广东(阳山)绿色能源发展论坛暨加快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项目签约仪式”,签约了22个总投资138亿元的绿色能源项目,并在省内率先对碳汇资源开发利用与交易进行规划,促成了绿色能源与资本市场的紧密对接,逐步形成了水电、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产业联动发展的新格局,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绿色经济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为阳山建设“广东绿色能源示范基地”奠定了产业基础。
按照清远市委建设桥头堡的战略部署,阳山今年初提出了打造“三基地一名城”(珠港澳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广东绿色能源示范基地、珠港澳绿色生态旅游基地和粤北山水宜居名城)的新发展目标,旨在发挥阳山生态优势,做强绿色经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让阳山生态环境更良好、生态经济更发达。
山河锦绣,见证昨日辉煌;继往开来,抒写华彩新篇。如今的阳山人愈发“敬畏自然”,愈发“享受自然”,时刻感受着美丽阳山建设带来的新生活。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阳山正以实际行动走好这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子孙后代留下更为广阔的科学发展空间。
记者手记: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让人民受益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体现了我们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注重节约资源,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阳山县结合自身实际,提出绿色发展战略,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而且,阳山县把绿色发展的落脚点放在让人民受益上,无论是绿色农产品基地的打造还是生态旅游的推动,目的都是让人民奔康致富,建设幸福阳山。
正如阳山县委书记伍文超所说,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高品质生态环境就是稀缺要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是阳山最大的特色,是阳山发展的现实基础和长远福祉,也昭示着一种科学跨越的后劲和潜力。
笔者认为,阳山县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做到了“三个注重”:一是注重意识“生态”。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人的素质和生态意识,阳山县历届领导班子都不遗余力推动绿色发展的理念,如今绿色崛起的思路已经深入人心,建设生态文明将逐渐变成全县人民的自觉行为。
二是注重经济“生态”。绿色经济成了阳山县新时期的发展方向,以此提出的“三基地一名城”的发展思路,正是通过农业、绿色工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的发展,带动全县形成经济与环境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科学发展。
三是注重民生“生态”。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焦点。例如阳山在城市建设中,围绕建设“粤北山水宜居名城”的目标,着力打造成良好的宜居宜业环境。而且,阳山积极探索文明县城的有效模式,不断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增强市民的幸福感、责任感和归宿感。
当然,要建设生态文明,除了政府的引导、支持,更需要让每个公民受益并积极参与其中。阳山县今后还要加强宣传力度,培养人民群众既节约俭朴,又有利于资源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持续良性发展的生活方式。如是自上而下的倡导躬行,生态文明建设自然会蔚然成风。生态文明的思想,也必然会普及到全县各阶层,惠及到每个公民的生活方方面面。
推荐阅读: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