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1月12日消息:“生态文明建设给了我们强大的发展动力和后劲!”韶关市委书记郑振涛代表说,贯彻十八大精神,要按照“五位一体”的要求,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以双转移和“双到”为抓手,绿色崛起,加快改变韶关落后的面貌。
梅州市委书记朱泽君代表表示,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和文化强国等战略,为梅州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实现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梅州作为生态发展区,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变“经济后发”为“生态先发”。
朱泽君说,贯彻十八大精神,关键要落实好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后发地区科学发展的新路。
首先要确定目标,始终坚持人民幸福是衡量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尺,建立富庶美丽幸福梅州,努力成为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其次是要树立科学发展新理念,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同时还要因地制宜,发挥山水人文的优势,转化山高路远的劣势,形成梅州特色发展、错位发展的态势。
朱泽君表示,将紧紧围绕“人民幸福是科学发展重要标尺”的标准,创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大力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同时努力建设宜居城乡,让城乡居民过上幸福的生活。通过大力抓好环境建设和经济建设,强化招商引资,提升梅州综合竞争力和发展的后劲,达到富民强市目的。
他希望,中央能加大对革命老区以及山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让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村,让基础设施延伸到城乡;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实行同流域科学发展政策措施,做到下游得益上游发展,上游保护下游发展;同时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更多的人才在贫困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扎根。
从“工业立县”到“生态立县”
南岭,这片连绵不断、高耸入云的山脉,被誉为南粤的天然生态屏障,那里是广东海拔最高的地方,拥有全省最大片的原始森林。那里还是北江的源头,被称为“广东水塔”,也是广东的物种宝库,孕育着丰富的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这块广东的生态屏障几次险遭破坏,它一度被开辟为林场,森林被大量砍伐;一度被用来大规模开发小水电,大大小小的水电站在山间林立。
转机在上世纪90年代初出现。那时,国家政策出现了重大转变,开始大力鼓励封山育林。1993年,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正式成立,并由乳阳林业局负责管理。但由于交通、接待设施等投入不足,在开办的前10年,南岭国家森林公园经营惨淡,2001年公园直接收入仅150万元。
真正的突破出现在2004年。这一年,乳阳林业局决定将南岭国家森林公园50年的经营权转让给专业企业。经营者则尝试以高品位的生态旅游方式,促进当地社区、自然保护和旅游开发效益的平衡发展,最终目标是彻底告别砍伐森林、截流发电等“掠夺式”的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现在,南岭每年的游客接待量已接近10万人。在南岭山脚下的大桥镇,村民不断建起新楼房,搞起“农家乐。“现在我们不进山砍木了,而是买点特色产品给游客,或是开间餐馆,收入比以前提高了不少。”森林公园还通过旅游带动居民参与社区经济发展,原来无活可干的林业工人受雇于公司的餐厅,或得到资助开饭店、旅馆,逐步走出“靠天吃饭”的旧格局。
南岭所在的乳源县,以前提出了“工业立县”的口号,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07年,乳源已建成水电站408座,总装机容量达52万千瓦,在全国县级小水电装机容量排名位居第一。
但小水电的发展总是有止境的。在2008年乳源所属的韶关市被确定为全国六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之后,乳源人经过深度思考,将“工业立县”战略上升为“工业强县”,进而提出了“生态立县”的发展口号。从“工业立县”到“生态立县”,乳源在生态保护上动了真格。这个年财政收入只有3亿多元的贫困县,近年来每年都投入近亿元资金着力改善生态条件,全县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75.5%,被省确定为“南岭山地森林生态及生物多样性功能区试点县”。
生态持续改善也给了乳源人丰厚的回报。近年来乳源的生态旅游持续高速发展,全县去年共接待游客196.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6亿元,分别增长23.5%和25.5%。
层峦迭嶂的粤北山区历来是广东最重要的生态屏障,但也是广东最穷最落后的地方。既要担负起保护全省生态的社会责任,也要解答生存发展的命题,粤北何去何从?
自2010年1月召开粤北山区工作会议以来,粤北山区坚持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走出了一条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把握区位优势实现内联外拓
去年,曾是“珠三角后花园”的清远首次提出要做“桥头堡”,这意味着清远已不甘心于只跟珠三角的对接,而把眼光放到了全国乃至世界。
南融北拓抑或内联外拓,包括清远在内的粤北地区正逢其时。
韶关南雄将自身定位为连接珠三角与长三角的桥头堡和珠三角企业打开内销市场的最佳据点。近年,珠三角企业转型扩大内销市场,南雄远离珠三角的区位劣势即刻转化为连接长三角的区位优势。
同样受益的还有河源。全球通讯龙头中兴通讯(000063,股吧)将新基地落子河源,正是看中其独特的区位条件:新基地离中兴通讯深圳总部仅两小时车程,又可辐射珠三角和长三角。同时与福建、江西接壤的梅州,近年来同样着力于构建对外交通体系。“十二五”期间,梅州市交通建设总投资是“十一五”的两倍多,梅大高速、畲华高速、济广高速以及鹰梅铁路、浦梅铁路、梅州至惠州高铁等项目的陆续推进,将使梅州成为闽粤赣三省的现代化交通枢纽。
在广东从“外向带动战略”到“内外并举”的转型中,粤北正处于珠三角与内地市场的连接点上,是“广货北上”的必经之地和重要基地。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让粤北山区迎来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机。2011年,广东山区GDP增长12.3%,与东翼同居各区之首,高于全省平均增幅两个百分点。
推荐阅读:
[分页]
承接产业要走生态工业新路
土地资源丰富、环境承载容量大的粤北山区,注定要成为“双转移”战略的大赢家。
韶关在“双转移”中积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打造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产业集聚度不断增强。如围绕韶关钢铁集团,韶关引进了宏德热轧带钢、光达钢铁、正星汽车钢圈等10多家钢铁下游企业,在韶钢集团周围初步形成了钢铁产业集群。
令人振奋的是,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粤北山区并不是一味被动承接,而是通过科学规划,设立转入门槛,瞄准产业高端,既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又带动了产业链的整体提升,开辟出一条生态工业的新路。
在梅州,占地7.26平方公里的产业转移工业园首期园区已经建成,赛翡蓝宝石等一批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项目纷至沓来。“不搞工业不行,乱搞工业也不行。”朱泽君说,梅州必须抢抓广东省大力实施“双转移”的历史机遇,集中资源、集中区域优势办好环保型工业;产业转移园不是被动承接珠三角的低端产业转移,而是主动出击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园。
截至目前,全省35个省级产业转移园中,有15个落户粤北山区。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粤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全省高出3.1个百分点。8月,国家工信部发布了《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年本)》,根据目录,粤北五市将重点承接汽配、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转移,并形成产业集群。
生态补偿提供绿色崛起保障
近年来,粤北山区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和后发优势,突出发展生态、低碳经济和社会事业,走出一条殊途同归的绿色崛起之路。
老工业基地韶关对冶炼厂、发电厂进行节能减排改造,以“绿色转型”为核心的百项工程正全面展开。
清远正在投资近20亿元改善城市水环境,曾有“中国农村水电之乡”美誉的清远阳山县,更被规划成为广东绿色能源示范基地,农村沼气、风力发电、农村太阳能、生物质能源等项目构建起具有山区特质的绿色产业体系。
河源拒绝了400多个污染项目,既保障了境内水质常年保持国家I类标准,也为广东汉能、中兴通讯、东江商贸物流城等高附加值项目腾挪出发展空间。
梅州市加快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领域、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和LED产业等新兴绿色产业……
在山区市“各显神通”的同时,一项从全省层面谋划空间开发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性改革也在悄然推进之中。今年4月,《广东省生态保护补偿办法》正式出台,意味着酝酿多年的广东主体功能区规划进入实操阶段。
作为生态屏障,大部分粤北山区被定位为限制甚至禁止开发的生态功能区。根据补偿办法,广东省级财政每年将安排转移支付资金,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的县市给予补偿和激励,以帮助生态功能区缓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无疑为谋求绿色崛起的粤北解除了后顾之忧。
一个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并行不悖、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得益彰的绿色梦想,将在粤北山区成为现实。
专家点评
省政府参事、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粤北的优势在于“山”
珠三角的发展模式,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目标面前,发展空间已十分有限,而“连绵的山”恰恰是粤北“换一种活法”,低成本地协调地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优势所在。
首先,粤北的优势在于“后发”,可以吸取珠三角发展模式的经验。其次,粤北连绵的山地丘陵与良好的环境承载能力,使其可以成为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腹地。再次,与周边省市的山区相比,粤北的“山”是最贴近珠三角、最贴近南海岸线以及诸港口的,位于“扁平等腰三角形”顶端的粤北山区具有比粤东和粤西更好的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交通和地理条件。最后,粤北山区目前仍保留着较大规模和较大比重的农业、农村村落、自然林带以及尚未被严重污染的水系,在跨越式建设三次产业协调方面,可以做到“先规划、先保护、后建设”。
众人说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白国强:在粤北山区,要以绿色生态、环保健康为主题,吸引要素,集聚产业,实现各具特色的多样化绿色崛起。
省委党校教授、省县域经济研究与发展促进会副会长蔡兵:粤北山区要生态优先,依托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发展现代绿色产业体系。
乳源县副县长林军:生态补偿对我们生态功能区来说,无疑是场及时雨。我们保护生态环境的能力加强了,绿色发展的决心也更坚定了。
广东鸿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蔡鸿文:普通老百姓到梅州“客天下”转转,就能感受到绿色崛起的含义。搞生态,这里生态最好;搞旅游,这里旅游最好;搞文化,这里文化最好。
推荐阅读: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