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1月12日消息:有人说,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十八大期间,我们几个贵州记者亲历了一个和“美丽”沾边的小故事。
昨晚,在回驻地贵州大厦的途中,一位的士师傅说,你们是贵州人吧?接着,他滔滔不绝地说起了黄果树瀑布、遵义会址、茅台镇。聊天的过程中,他还津津有味地回忆起了贵阳凉爽温润的气候,甚至砸巴着嘴,想念凯里的酸汤鱼以及让他醉在西江的苗家米酒。
不得不感慨,在北京这么一个大都市,随便搭乘一辆出租车,你居然能听到一个北京人如此地夸赞你的家乡!那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美丽是一个极其温暖的词语,在如此正规宏大的十八大报告中,用美丽来形容中国,让人的心间瞬间变得柔软。美丽中国,在普通百姓的理解来看,她可以是陌生人之间的相视一笑,也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一次扶持。
中国之美丽,无处不在
凯里市光明社区84岁的老奶奶潘文俊—— “那时候,我们提着炭火深夜看电影”
“这是最好的时代,国强民富,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昨日,记者电话采访了凯里市光明社区84岁的老奶奶潘文俊。
潘奶奶有着37年的党龄,在她的印象中,旧时代中国的文化与娱乐都一直非常贫瘠。日常生活中,潘奶奶常常告诫孙子孙女们,要珍惜和利用好现在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因为对于潘奶奶来说,她们那个年代出生的人,精神文化生活十分贫乏。到了1978年冬天,她才看上第一场电影。而这场电影,还是托了关系才买到的票,放映时间在晚上10点多。她提着炭火,冒着风雨兴致勃勃去的电影院。
电影放映的是越剧版的《红楼梦》。由于是刚有电影,引起了市民们的强烈好奇心,电影院每天反复放映,都还供不应求。
“现在的年轻人,看电视看电影玩电脑,各种各样的文艺生活丰富多彩,大家一定好好珍惜啊。”这是潘奶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要义。
代表们认为,“美丽中国”概念的提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和与之相应的战略布局。贵州在这方面应该,也必须担当更大责任,做出更大成绩。
贵州省委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省委书记赵克志多次提出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要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深刻地融入到“两加一推”的主基调和重点实施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在这些战略事项的推动下,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为贵州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注入了恒久的动力。
生态文明引领建设“美丽贵州”,我们措施有力,步履坚实,硕果累累。
——着力优化空间开发格局。严格落实已经划定的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的功能定位,实施差异化的发展战略,把贵州山多、民多、湿地多的生态优势进一步凸显出来,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加大对我省林业重点工程的支持,加强森林经营建设,推进贵州绿色通道和城郊绿化建设。同时在城镇化进程中,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建设低碳社区,多建湿地公园。
——着力发展绿色经济。加大贵州生态经济产业发展力度,大力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吃干榨尽,变废为宝。通过发展节水型产业,建设节约型城市。
——着力保护生态环境。不断加大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大力遏制石漠化扩展的趋势。贵阳市还充分发挥2007年成立的国内首家环保审判庭的作用,坚决查处破坏生态环境的案件。
——着力弘扬生态文化。通过办好国际生态文明会议,推广生态文明省市学生读本、市民读本、干部读本,在企业机关、学校等单位以及社区、村寨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
在总结实践成功的基础上,代表们一致认为,要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全民的生态危机意识,妥善解决既要生产发展、又要生态良好的现实难题,着力完善制度安排,抓紧制定完善生态保护、治理的各项法规,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宜居的生活空间,更好地调动各级各部门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力地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推荐阅读:
[分页]
寓生态文明建设于旅游发展之中,让两者奏响优美的和弦,是贵州的一大特色。
2011年9月28日,总投资189亿元的“多彩贵州城”项目开工。“多彩贵州城”项目作为“十二五”期间贵州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城内包括多彩贵州、避暑天堂、多彩产业和集散中心四大功能板块。规划内容涵盖文化、旅游、多彩民族文化园、酒店、会议展览、文化娱乐、休闲、创意产业园区、旅游商业等。
与生态旅游发展配套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也不断推进。既为生态旅游业发展创造条件,又不断丰富着生态旅游的内容。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正在起步,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已具雏形,高速通道沿线旅游产业带、重点景区接待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加快。荔波、百里杜鹃、青岩古镇、梵净山、赤水、镇远古城、氵舞阳河等景区正努力创建5A、4A级旅游景区。以遵义会议纪念体系为重点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打造如火如荼。
6年来,我省发挥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引导作用推动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累计投入1.2亿元,扶持发展项目240个。去年,全省已开工或签约的旅游建设项目共269个,总投资1124.72亿元,其中到位资金381.8亿元。多彩贵州城、中铁贵州国际旅游体系休闲度假中心和遵义汇川国际温泉旅游城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今年5月深圳文博会我省组团签约合同54个文化旅游项目,签约金额188.04亿元,占全国合同成交额的21.7%,截至目前已有10多亿资金到位,多数项目已启动实施。
如今,贵州已然改变了过去西线自然风光旅游一花独放的局面,形成了北部长征文化、东南部苗侗文化、黔东佛教文化、黔西南布依文化、黔西北彝族文化等与旅游相融合的态势,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走进贵州,体验多彩风情。
代表们在讨论报告时指出,十八大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治国理政的重大理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着力满足人民群众生态需求,维护人民群众生态利益,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优美宜居的环境中这不仅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迫切诉求的实际回应,而且将使我们党拥有更加深厚的群众基础,实现长期执政、永远执政。
为多彩贵州品牌夯实“文化撑杆”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但文化实力和竞争力又是一个综合的东西,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是一个系统工程。”贵州大学党委书记姚小泉代表说。
从2005年开始,省委、省政府提炼推出“多彩贵州”文化品牌,每年推出声势浩大的“多彩贵州”歌唱大赛,迄今为止,已连续8年开展舞蹈大赛、小品大赛、旅游形象大使选拔大赛、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等一系列群众性、参与性极强的主题文化活动,深度发掘了贵州丰富的文化资源,有力培养了贵州的文化人才,极大提升了贵州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多彩贵州”品牌变得越来越厚实丰满。
每年由省委、省政府领导率队赴国内外多个城市进行文化旅游推介,规格高,规模大。目前,我省已完成“多彩贵州”品牌商标全类注册,将使用在特色产业、服务平台、演艺活动和基地项目四大类别企业中,直接推动贵州演艺、网站、金融、白酒、茶叶、房产等产业的发展。
2011年8月,融合品牌化、符号化系统传播理念的“贵州”形象标识正式启用,用于政府系统以及系列经贸、旅游推介、文化交流活动。与此同时,以六个篇章制作的最新贵州省形象宣传片《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相继在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黄金时段大规模播放。这是贵州首次以统一的形象标识,借助强势媒体品牌进行的系列大规模形象宣传,“多彩贵州”形象跨越省界、飞出国门。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喻红秋代表认为,“文化对于贵州的提升作用非常明显,过去一提贵州,大家就会讲黔驴技穷,就会说夜郎自大,现在大家记住的是多彩的贵州。随着贵州省文化体制改革各项主体任务的完成,艺术家的创作热情高涨,文化生产力得到空前释放,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的力量,让贵州的形象和声音传播得更加深远。”
贵州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系列文件,按照“三管齐下”的原则,以人为本,政策支撑,明确责任,分步前行,大胆探索,克难攻坚,循着中央既定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以奖代补,以资助力,扶持先改的、优惠先改的、鼓励先改的,营造出早改革、早受益、早发展的深厚氛围。
改革从破冰试水逐渐到柳暗花明。全省实现了从单个单位转制向集团化改革转变,从初步探索向规范完善改革转变,从“指令性”向积极主动改革转变,深度激活和解放了文化生产力,以生动实践响应了中央领导同志对贵州寄语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方完全可以实现文化跨越”的殷切希望。
迄今为止,我省已全面完成文化体制改革各项任务。全省299家经营性文化单位完成转企改制任务,核销事业人员编制9017个,走出了一条以改革为动力,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加速发展,有贵州特色的西部地区文化改革发展之路。
省委书记赵克志指出:“贵州作为‘欠发达、欠开发’省份,面临着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要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赢得主动,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建设是重要的突破口和增长点;全力推动我省文化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
改革激活文化,文化改变生活。时下,全省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系基本形成,公共文化服务的阳光遍洒黔中大地,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正在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如春风化雨般沁人心脾,惠民、乐民、育民、富民。
代表们表示,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全省上下将按照国发2号文件“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战略规划,培育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文化人,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贵州时代精神,让全省干部群众干事创业、奋发赶超的激情更好迸发。
目标既定,不容松懈。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待,需要我们以更高昂的精神状态,更科学的规划,更扎实的工作推进改革,让4000万贵州人民共享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更多成果。
2011年10月,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明确,通过实施“八大文化惠民工程”,构建覆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推进一批文化单位通过实施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措施,做大做强贵州特色文化产业,推进贵州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改革是动力,改革显活力,改革出效益。我省催生出一批可圈可点的文化先行军,出精品、闯市场、聚人才、惠民生,高原盛吹多民族文化发展繁荣之风。
推荐阅读:
(来源:金黔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