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8个工业雕塑亮相建设大路

2011年07月14日 10:02辽沈晚报

中国园林资材网7月14日消息:中国沈阳市铁西区。她拥有一个令共和国骄傲的魂,那就是工业文化!

我国第一台车床、第一台变压器、第一台压缩机、第一台水下机器人等数百个新中国“第一”就是在这里诞生,曾创造了中国工业史上的诸多辉煌。

2002年,铁西区实施“东搬西建”战略,许多老厂房从那时起开始逐渐消失,房地产、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迅速扩张。不过,铁西区在加快全面振兴的过程中,对于曾经的工业辉煌印记,并没有简单的丢弃,而是用发展的眼光和现代的手段,最大限度地保存下最具有铁西特质的工业符号,使铁西乃至沈阳的工业历史文脉得以延续。

从铸造博物馆、工人村生活馆到去年落成的重型文化广场、正在建设中的建设大路工业文化走廊、中国沈阳工业博物馆,铁西的工业遗产保护脉络越加清晰丰满,一个个片段连成了一幅全景式的画卷,成为国内外来沈的游客争相一睹风采的旅游线路。

景点一:8个雕塑闪耀工业文化走廊

为彰显铁西特有的工业文化特质,提升城区文化形象,铁西区于去年5月开始动工在建设大路打造一条工业文化的景观带——铁西工业文化走廊,这也是全国第一条工业文化走廊。其建设主要以借助于工业元素、旧机器设备创意设计出的工业雕塑为主体,配以景观改造,留驻铁西老工业基地的历史印迹。

在东起南五公铁桥西至保工街路段共设置了8个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主题雕塑。

其中“力量”雕塑将竖立在即将完工的铁西广场主题生态广场,该雕塑的整体造型为工业吊钩,整体重量60吨,雕塑最高点可达28米,将是铁西区所有工业文化雕塑中最大、最高的;而今年9月,在原雪花啤酒厂的位置将立起镂空雪花啤酒瓶子主题雕塑。

铁西区服务业局、旅游局局长申维民向记者透露,该区正在规划设计,将这8个工业雕塑加上亮化要素,也就是说让其在晚上“亮”起来,“动”起来,成为闪耀在不夜城铁西的风景线。

景点二:“持钎人”雕塑用钢400吨

2010年6月18日,繁华的兴华街西、北一路南,一座淬炼铁西工业文化精华的重型文化广场正式揭幕,对外开放。它不仅是铁西区老百姓休闲健身的好去处,更是铁西百年工业文化的记录与见证。该广场的中心是高26米,用400吨钢制成的“持钎人”雕塑,与铁西老工业基地、沈重集团原址的属性相契合,是世界首个会动的工业主题雕塑。

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原沈重机加车间被原样保留,建成“铁西·1905·创意文化产业园”。这里围树椅是废弃的电炉盖,垃圾箱是沈重遗留下的老部件,秋千、跷跷板是老设备的再利用,处处让人体味工业的文化烙印。

景点三:铸造博物馆已接待10万游客

2007年6月,铁西区在沈阳铸造厂翻砂车间基础上改造而成铸造博物馆,这里以其面积大、气势恢宏、老工业元素集中的鲜明特征,成为铁西工业遗产保护的典型代表。

转盘子、碾砂机、焖火窑等铸件工艺流程实物排列,芯盒、风铲、砂箱、耐火管等各式各样工业元素点缀在墙……形象再现了铸造厂车间工人生产时的场景。至今该馆已累计接待游客近10万人。

景点四:工人村生活馆还原旧时光

铁西区保留着全国最大的工人聚集区——工人村,是中国最大、最密集的重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工人生活的缩影。

2007年6月铁西区在保留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对工人村旧居7栋苏式建筑围合进行了改造,建成了总建筑面积8300平方米的工人村生活馆和1400平方米的铁西人物馆。

在工人村生活馆中还原了当时的“大合社”、粮站、邮局、抗大小学、幼儿园等原貌,以及不同年代13户典型家庭的真实生活场景,共展出老照片200多幅、实物5000多件,并于2009年增设了厂志馆、旧报馆、徽章馆等,通过真实再现老工人村居民不同年代的生活风貌,生动反映了铁西工人阶级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

景点五:中国沈阳工业博物馆明年开放

要说铁西工业文化遗产旅游景点,还有一个非常值得期待的,那就是将于明年6月建成并实现部分展馆对外开放的中国沈阳工业博物馆。

这是全国首个综合性工业博物馆,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拟设置展馆27个,分别以石油和天然气、金属、焊接及材料、机床、玻璃陶瓷生产及应用、造纸技术等工业门类为主题,同时设立一个预留展馆,为博物馆扩容作准备。

今年年底前,该馆将完成主体建设,明年6月工程全部完工,并实现部分展馆对外开放。2013年全运会开幕之前,博物馆将整体向社会免费开放。

推荐阅读:

舟山:绿色能源路灯扮靓海岛

北京:老山郊野公园观景灯更新(图)

长春:垃圾点小景点 铁制鲜花围栏展创意

长春:海狮公园的长椅频遭破坏

(来源:辽沈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