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7月13日消息:海口两百多棵椰树被砍,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椰城无椰树”的热议。有网友不无担心地说,“过不了多久,椰城就没有椰子树了。再过不了多久,小学生会问,海口为什么叫椰城。”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有网友表达这样的担心,早在数年前,面对有关部门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大量砍伐椰树的行为,就有网友和园林专家发出“保卫椰树,保卫椰岛”的呼吁。
然而,就在网友和专家的不断呼吁中,椰树仍在一棵棵地倒下。
相关资料显示,椰子树作为海口绿化树种历史悠久。据《海口城建志》记载,早在清光绪时期,椰子树就作为行道树种植,美化、绿化海口。1886年,海口二庙居民在沿江路旁种植椰子60余株,海甸三、四、五庙也沿海甸溪旁种植椰子140余株。从这以后,椰子树渐渐成为海口主要的行道树。
海南岛地处亚热带,全省年均气温23.4至26.5℃,年极端最高气温34.6至40.2℃,人们喜欢在枝叶硕大浓密的椰子树下乘凉、喝茶、交流和娱乐。正如一网友说的,海口的椰树历史悠久,见证了海口的风风雨雨,早已不是简单的植物。它们是这座城市的记忆和遗产,体现了海口独特的生态文化印痕和浓郁的时代特征,是一张不可多得的城市“名片”。
而为了保护这张不可多得的城市“名片”,早在1987年,海口市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便通过了椰子树为海口市“市树”的决议;1994年10月公布施行的《海口市城市绿化条例》第八条也规定:海口城市绿化规划应当“突出以椰子树为基调的热带植物景观”。
不过,尽管有着如此之多的“护身符”,海口的椰树也难逃厄运。
2002年,海口市有关部门不顾各方强烈反对,以每株上千元重金购买外地的大王棕替换了海府路段的行道树椰子树。几年过去了,来自岛外的大王棕长势和遮荫效果远不如原有的椰树,而且给海南岛椰树带来毁灭性灾难的“椰心叶甲”就是首先从海口发生,然后向全省蔓延的,可谓是教训深刻。
但这一耗费重金换得的教训并没有被记取。
海口龙昆南路改造工程进行时,海口市园林部门曾表示,这条路的绿化建设将本着以地方特色为主要原则,也将兼顾到景观特色。多种植价格低、树型好、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以满足城市的绿化、美化及其生态功能的要求。然而2005年完工后的龙昆南路却难觅椰树踪迹。
2007年4月,海口市宣布启动龙华路改造工程,600多棵椰子树面临被砍伐的命运,其中多数是30年以上的大树。
2007年11月,海口市海德路正式动工改造。这条路上原有的椰树大部分被迁移他方。
2009年8月,海口市园林局发布通告称,为了解决海秀东每逢下雨都严重受淹的情况,海口市将在海秀东南大桥至彩虹天桥段铺设污水管道,届时这一段北侧的56株生长多年的老椰子树将统统被砍掉,待工程结束后再重新种植。
2010年8月,海口市滨海大道改造,百余棵椰树再遭厄运,市民担心这条被称为“海口最美的椰梦长廊”将就此消失。
数年间,海口海秀东路、滨海大道、海垦路等主要路段的椰子树不断地被砍掉或移走……有记者沿着海口市的几条主要交通要道展开调查,发现一些新建或者重新拓宽的道路上,椰子树已经不再是优势的绿化树种了,取而代之的是大王棕、印度紫檀、油棕等一些外来树种。尤其在龙昆南路,完全找不到椰子树的影子。只有一些老街道或者是非交通主道上,还有幸地保存着种植了十几、二十年的椰子树。这样的变化着实让那些专门来海口体验椰风的外地游客失望不已。
面对一棵又一棵曾经长期为人们遮阳挡雨、见证海口历史发展的的椰树不断倒下,网友和专家在痛心疾首之余唯有怅然慨叹:“长此以往,‘椰城’终将成传说!
有评论指出,就广泛意义上来说,海口对于椰子树去留的争论,并不是表象的“砍”与“不砍”的问题,真正的核心问题在于——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历史,应该怎样对待那些曾经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诸多东西?历史并不完全是写在书籍上的,也不仅仅体现在实用与文化上,它应该还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情感共鸣。
更有网友分析说,成都、沈阳、南京、杭州、温州等国内许多城市在道路改造时都遵循“路让树”原则,尽量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而海口却屡屡反其道而行之,这不能不让人倍感悲哀。
诚哉斯言,一个不能够认真善待自己历史的城市,我们还期望它能够善待自己的市民和游客吗?
尽管我们期望海口能够让满目椰翠来证明“椰城”的存在,但面对一轮又一轮屡战屡败的“椰树保卫战”,我们实在无法对海口那些尚存椰树未来的命运表示乐观。因此在这里,我们唯有再次真诚地为“椰城”海口尚“健在”的椰树祈祷:在未来的城市改造热潮中,但愿决策者能够给你们留下“立足之地”,以免在某一天“椰城”真的就成了传说!
推荐阅读:
(来源:人民网海南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