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4月25日消息:昨(24)日,记者来到位于高坪区东观镇的蔬菜基地,看到占地约2亩的智能大棚里,蔬菜长势良好、叶片葱绿。随着室外气温的升高,只见由终端微机控制的风扇等防温设备适时开启,把大棚内的温度调节到恰到好处。
据介绍,这就是将智能化控制系统应用于蔬菜大棚的智能大棚。东观镇的智能大棚是我市首次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大棚。智能大棚可以对大棚内部的温度、湿度进行自动感知、自动调节,对施肥、灌溉进行自动控制,对病虫害进行自动防治。“这对于规模化蔬菜产业的发展,将有利于节约生产成本,并可以为高品质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从而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数量。”该智能大棚的业主对记者说。
此外,高坪区马家乡、西充县分别在建占地各5亩的智能大棚。顺庆区搬罾镇的智能大棚也即将建设。我市建成的、在建的和规划要建设的智能大棚将达到百亩以上。
记者看到,东观镇已经建成的智能大棚,采用特殊的钢材和薄膜进行架构,棚内利用先进的生物模拟技术,模拟出最适合棚内植物生长的环境,采用传感器对棚内温度、湿度、CO2、光照度等各项环境指标进行感知、传输,并通过微机进行数据分析,由微机对棚内的水帘、风机、遮阳板等设备和设施实施调控,从而使大棚内部环境达到生物生长的最佳环境。
据介绍,智能大棚的成本在每亩50万元到60万元间。南充的智能大棚一般维持在18℃到20℃之间,当棚内温度过高时,传感器就会将相应数据传输至终端微机控制系统,然后启动降温措施;当温度过低时,则会相应的采取升温措施。当棚内光照不够时,终端微机控制系统会开启棚内的“补光”系统为作物补充光照。
当传感器感受到大棚内的湿度不够和作物达到一定“饥渴度”时,终端控制系统则会打开灌溉设施,自动进行灌溉。当湿度达到要求时,灌溉系统会自动关闭。施肥则有两种方式,如果采用营养液的无土栽培模式,传感器会随时上传作物的营养需求数据,终端控制系统分析数据后会自动给营养液添加养料。如果是有土栽培则会自动施肥。此外,棚内的病虫害也能实现自动防治。
据业界人士介绍,智能大棚尽管前期投入较大,但与人工控制的大棚相比,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相对恒定地控制大棚内部环境,对环境要求较高的植物来说,能避免因人为因素而造成的生产损失。
智能大棚的产量与质量,比人工控制的大棚都有极大的提高。
智能大棚能极大地节约运行成本和生产成本。如果是规模化种植企业采用智能大棚,可以极大降低劳动力成本。前期的设备和设施投入,可望从较低的运行成本、生产成本中节约出来,使用时间越长,节约的成本将是一笔巨大的利润。
推荐阅读:
(来源:四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