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资材网12月23日消息:近日,下埔滨江公园广场上树立起的一座名叫《青主》的雕像引起了市民关心,雕像“主人公”不是市民以为的苏东坡,而是一位别名黎青主的中国音乐理论家。
记者近日从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了解到,自2003年以来,惠州共建设雕塑23座,近期新建的雕塑除了“青主”外,还包括丰湖书院正在建设的12尊“书院十二先生”历史名人雕塑。
大多市民认为,城市雕塑一方面要美观,另一方面还要体现出城市的文化和底蕴。
“青主”铜像年内揭幕
青主何许人也?记者查阅资料发现,青主原名廖尚果,又名黎青主,1893年6月10日出生于惠阳县府城(今惠城区桥西),是我国著名音乐家、教授、翻译家,写过的著名歌曲有《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红满枝》、《赤日炎炎似火烧》等独唱曲。
“树立惠州本土著名历史人物,一方面有利于加强文化惠民建设,另一方面也利于城市文化的塑造。”市住建局城市建设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青主》雕塑是按1:1的比例建设,目前泥塑模型制作、铜铸及底座安装等步骤已完成。
该负责人介绍,该雕塑原计划今天揭幕,但由于一些原因需要推迟几天,“雕塑的底座上写的是2011年12月,揭幕典礼应该会在年内完成”。记者在滨江公园南广场看到,雕塑全身都用红布盖住,路过的市民都好奇地上前打探个究竟。
据了解,市城市规划委员会2008年第五次会议就初步审议通过了《青主》铜像设计方案,原定当年年底落成揭幕,设计者原定惠州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系老师张昊。但因为种种原因,雕塑在三年后才建造完成,设计者也换成了广州雕塑院院长俞畅。
对于滨江公园立雕塑一事,网友“东江散步”认为是好事,“此事既可宣扬惠州历史文化,又可提升惠州文化品位”。网友“彗子”说:“虽然听闻过青主的名,了解却不是很深,但这当然是好事,说明惠州的名人还是不少的。”
但也有市民认为,从花坛改为雕塑后,滨江公园少了个坐着休息的地方,而且很多小孩在滨江公园广场上滑冰,雕像底座的尖角较危险。
2003年至今共建雕塑23座
记者从市住建局了解到,2003年至今,惠州共建设雕塑23座。在这23座雕塑中,2008年4月在东江公园中心广场建成的大型雕塑《客家女》最为出名。
头戴凉帽、身穿大襟衫、背着小孩、手扶犁把、赤足走在田埂上,世代生活在东江两岸客家女的温柔、善良、孝顺、勤劳、贤惠。“这是惠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弘扬客家文化,提高城市品位的又一举措。”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客家女》含基座在内设计总高度为8.3米,用铜铸造成,2009年6月曾荣获中国雕塑的最高奖项――2008年度全国优秀城市雕塑建设项目“优秀奖”。
除了《客家女》,2006年底的“人文・山水:中国惠州当代雕塑艺术展”在东江公园里展示了《生肖吉祥物》、《熊猫纪念碑》、《植物娃娃》、《公共频道》等18件大型雕塑、装置作品,吸引了国内外当代艺术界的关注。西湖孤山东坡园里的雕塑《王朝云》、《惠州品荔》也在2008年建成,随后还建造了《造福》、《知音》、《豪情》一组与苏东坡有关的雕塑。2003年在东平中心绿地建设的《马踏飞燕》高20米,是惠州目前最大的城市雕塑。
据介绍,近几年,惠州在抓好“两江四岸”和各类公园规划建设的同时,充分挖掘惠州的历史、自然、地理和民俗等特色进行雕塑创作与建设,目前惠城中心区的主要公园都基本上设置了相关雕塑。
雕塑应体现城市文化
城市雕塑用于城市的装饰和美化,也体现城市的文化,优秀的城市雕塑则会被人们视为该城市的市标。
在市民罗先生看来,惠州缺少有特色的城市雕塑。“《客家女》缺少的是故事,如果能和《珠海渔女》一样有一个传说支撑,则有意义得多。”罗先生还认为,惠州并不是最有特色的客家地区,建此雕塑不足以代表城市文化,在他看来,一个城市的雕塑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的特色和人文,是一件需要详细思考的事情。
“青主是谁?为什么要立他的铜像?”在滨江公园,发出类似质疑的市民不在少数。
对此,有市民建议,雕塑属于公共视觉艺术品,建造体现惠州文化的历史人物,这个创意很好,但如果能在规划与设计程序上先广征民意,征集雕塑方案与作品,“通过这样的过程,不仅能让市民在雕塑建造之前就熟悉城市历史,也体现一种民主精神”。
推荐阅读: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