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父子种植的最大一棵树
王天昌父子
王天昌正在植树
王天昌居住的地窝铺
中国园林网5月4日消息:11年来,王天昌、王银吉父子投资近30万元,在腾格里沙漠腹地风沙口营造了南北长3500米、东西长4000米的大型防风阻沙林带;用水封育泥界桩封育自然沙生植被2万亩;栽植各类乔灌木4000万株;压草方格用去麦草约1000吨;集中治沙面积达7000多亩……以前的荒漠,如今变得乔木林立、鸟鸣狐飞。每年五六月份,这里的沙枣花飘香,景色格外迷人。
沙漠腹地,67岁的老人健步如飞
王银吉的家在凉州区长城乡红水村9组,而从红水村9组到王家父子治沙点却有三四公里。
4月初的一天,王银吉骑着“电驴子”(摩托车)捎着记者赶往治沙点,一路上“电驴子”好几次趔趄摔倒,这个憨厚而朴实的中年汉子有些尴尬,他跟记者讲:“让你见笑了,多年来我们一家人都是徒步走到沙窝子里去。现在条件好了,买了这电动的东西,可是实在是路不好走,车也不太好骑。再说,说实话,这条道实在算不上什么路,只不过,经常从这里走,就把它当成了一条路。”
一路上,王银吉把家里的情况作了介绍。他说,1999年开始,一家人决定治沙。治沙的决定做出后,父亲王天昌和母亲李兰英就住在沙窝子里再也没有出来过。这些年除了老人偶尔生病上医院或者大年三十回家转一趟,一对老人白天黑夜都守在沙窝子里,对于他们来说,沙窝子已经成为他们真正的家。而自己和媳妇金玉秀就成为两头奔波的忙人,除了照料好家里的牲畜,来回拉水、运送树苗和拉运麦草之外,一家人把全部的心思都投到了沙窝子里。
赶到沙窝子已是中午时分,王天昌老人正在吃饭。一碗行面(拉条子)就着一碟酸菜,据说是他几十年不变的饮食主题。听说记者要到沙窝子里去看看,老人马上用手一抹嘴,挺起腰杆背起桦棒幼苗大步赶往沙窝子。这位67岁的老人在沙漠里健步如飞。他时而跪在沙地里拥一拥树苗苗;时而手搭凉棚,深情地看着昔日栽种的高大树木;时而一个箭步窜到沙坡的一面,介绍哪些地方适合栽种植物,哪些地方不适合栽种植物……仅仅跟他走了半个小时,一行人已累得气喘吁吁,被他远远甩到了后面。人们的眼前,看到的是老人坚强的背影和一串深深浅浅的脚印……
推荐阅读:
[分页]
11年前,“沙骑墙头驴上房”
凉州区长城乡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农业生产常年遭受风沙的侵袭,严重影响着这一带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大风一起不见天,沙骑墙头驴上房,一茬庄稼种三遍,大风绝收小风歉”的荒凉局面。
那时的王天昌是沙漠里的放牧人,他养了7头骆驼、上百只羊。然而,由于沙漠化越来越严重,天一年比一年旱,野生植物越来越少,羊吃不饱,变得越来越瘦。老人开始忧心忡忡,他担心如果再这样下去,不仅牲畜的生存成了问题,就连人在这里能不能呆下去,也成了问题。1999年的一天,王天昌把自己的担忧跟儿子王银吉讲了,他对儿子王银吉说,如果不治住沙,再过几年,沙漠有可能会毁掉我们的村庄和土地。父亲王天昌的想法,得到了王银吉的坚决支持。
王银吉说,肆虐的风沙和因风沙侵袭而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对于他本人来说,感受尤其深刻。记得在他小时候,附近还有很多野生植物,人们可以吃上香喷喷的沙米粉。每到夏天,红水河里还有自然流淌的清清河水,一块儿的伙伴曾经跳到河里去游泳。那时候的红水河留给人们一个快乐的童年。但后来,附近的风沙越来越大,村里的沙枣树没有了,红水河也干枯了。人们每天灰头土脸地忍受着风沙的肆虐。吃饭时,一阵大风吹过,碗里面便多了半碗沙子。最糟糕的是,一家人辛辛苦苦种植的庄稼,眼看着就要成熟了,可是一阵大风吹过,一地的庄稼瞬间变得颗粒无收。即便在好一点的地方,庄稼的成活率也不到40%。
1999年春节过后,王天昌、王银吉父子便进驻腾格里沙漠腹地,住进了一个叫“庙尔滩”的地方,开始压沙植树,并且这一干就是11年。
推荐阅读:
[分页]
让沙不再漂泊,成为一家人的梦想
治沙11年,王天昌、王银吉父子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治沙、压沙和栽种植物的办法。
王银吉讲,1999年刚开始治沙,当时由于没有经验,树木的成活率还不到1%。为了保证刚栽植的小树苗能够得到水的滋润,家里买了两峰骆驼,不停地到附近去驮水,一趟驮四桶水,来回3个小时,一家人用勺给桦棒、梭梭、毛条、拐皂浇水,一次一勺。下次将水驮来,再浇一勺。树倒了,再栽;苗枯了,再补。今天一家人积累的经验是:树苗不能栽在阳光直照的地方,也不能种在风口上;栽种树苗不能用人们常用的铁锹,铁锹挖掘面积大,地下的水份流失较快。
摸索经验过程中,王天昌、王银吉发明了“掘木”,可以保质保量让树苗的成活率达到85%。原来,王家父子最初是用木棍打穴的办法栽种苗木,结果发现,这样栽种的树木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又易受到大风的侵袭。于是,他们发明了铁“掘木”,既消除了因挑树沟造成的沙土层松软水份流失的弊端,又节省了挑沟挖坑的劳力,从根本上保证了植物的成活率。11年来,王家父子共栽植各类沙生苗木4000多万株。其中,桦棒200万株、梭梭10万株、毛条40万株、沙枣数万棵、榆树20万株、红柳2000株、白杨500棵。
今天的王天昌、王银吉父子,看到沙漠里的一苗一木时,他们的眼里充满了深情。附近有人路过,把植物肆意踩在脚下,王银吉马上上前用双手捧直该植物,他有些心疼地说:“别看就这么不到巴掌大一点的植物,这可是五年前我跟爹亲手栽活的!正因为有了这些小小的植物,它就能让沙不再漂泊,沙丘不再移动,可别小看了他们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推荐阅读:
[分页]
多几个王天昌父子,荒漠也能变绿洲
这些年,有很多人对于王天昌、王银吉父子的治沙行为很不理解。有人说,这一对父子够傻的,有30万元,在城里买一套楼房都够了。可是,谁又知道,王家父子对于沙漠的投入还远不止这些。
为了提高治沙造林效率,加强对治沙造林成果的管护,防止有人把羊、骆驼赶到沙窝啃食、破坏植被,王家人在沙漠腹地掏了两间地窝铺,吃住都在沙窝子里。结果由于忙于治沙造林,让他们失去了一个鲜活的生命。2005年春季开学后,他们发现小孙子王立军有点不正常,但当时正值压沙造林的黄金时节,全家人都忙里忙外,并没有太在意。一个月过后,当王银吉领着儿子到医院检查时,已经确诊为脑瘤晚期。小立军在临走之时,曾经叮咛自己的爷爷。他说,爷爷,你一定要把沙治住,不能半途而废,不要让人笑话咱们家。说到小孙子,王天昌老人泣不成声,他扶着一棵树苗苗说:“看到每一棵树的成长,就相当于看到了我的小孙子。为了我的小孙子,我也得把这一片沙漠‘拿下’。”
到了今天,王天昌、王银吉父子付出的一片心血终于有了回报。去年根据卫星图监测资料显示,王家治沙点的治沙面积已达8000多亩,附近的风沙越来越小,沙丘也在缩小。周围种地的人们越来越多,每到春夏,这里一片花红枊绿,到处可以看到野鸡随地跑,鸟儿空中飞,狐狸闪身过的景象。曾经多次赶往治沙点对王家父子进行捐助的民建武威市委会副主委南德祥说,如果能多几个王天昌、王银吉父子,防风固沙、建设生态家园就真正有希望了!
推荐阅读:
(来源:兰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