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4月9日消息:“田成方,林成网,城镇绿如茵,沟壑花果香,村屯围绿裙,荒山披绿装”。撤地建市10年,林业发展成果就这样书写在今天的绥化大地上。
这是怎样的10年?其间,绥化林业人在促进人与生态、林业与经济和谐发展的进程中做了哪些努力,留下了什么宝贵的经验财富?记者为此采访了市林业局局长王文生。
王文生,在林业部门工作了30年,从撤地建市开始,他就任市林业局局长,对于这10年林业的发展,他最有发言权。
王文生说,撤地建市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林业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我市以经济手段推动生态林业发展,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理念深入人心。林业事业呈现出资源稳步增长,林业经济快速升温,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有效发挥的良好局面。10年来,全市林业投资总额超过20亿元,累计完成工程造林306万亩,有林地面积526万亩,森林覆被率为13.6%。活立木蓄积由10年前的不足1000万立方米增加到1460万立方米,活立木价值超过50亿元;林业总产值由10年前的不足1亿元增加到现在的11.4亿元。良好的生态推进了绿色产业和经济发展。绥化林业连续11年荣获全省造林绿化竞赛一等奖,三次受到国家和全国绿化委员会表彰。
王文生说,10年来,我市始终把林业作为“六个规模推进”的总体目标之一,确立了林业的发展地位,坚持走以民营造林为主导的林业发展之路,秉承“只有让造林的人富起来,才能让绥化大地绿起来”的理念,按照用经济手段推进生态林业发展的总体思路,通过固守林地、规范采伐程序、用政策扶持务林人致富、鼓励林业职工直接投资造林等措施和手段,极大地激发了全社会民营造林的热情。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意见》,大力鼓励和扶持民营造林,以民营造林为主导的林业经济如雨后春笋般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10年来,我市农防林建设突飞猛进,为绿色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不断加强,昔日水土流失严重的荒沟已变成满目苍翠的绿洲;绿色通道工程成绩斐然,省级绿色通道绿化工作名列全省前茅;“小林场”建设快速发展,百亩、千亩小林场随处可见;4805个村屯的护村林建设达标,占全市村屯总量的60%以上;10年来,全市平原新植林木总株数占现有有效林木总量的60%以上,公民义务植树1.3亿株。
王文生说,10年来,我市森林资源稳步增长。全市坚持依法治林,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资源林政管理更趋规范。通过发展民营林业,实现了“家家都是护林站、人人都是护林员”的良好效果,有效地调动了全社会爱林护林的积极性。全市连续19年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森林有害生物防控取得实效,实现了“一降三提高”;组建和增设了市、县两级森林公安队伍,加大了对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
王文生说,在国家、省的大力支持下,10年来,我市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生态效益补偿工程、速生丰产林建设工程等一批重点生态林业工程,有效地提高了森林覆被率,在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林农增收。我市通过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调整了林业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了林业生产力,使我市生态经济型林业焕发出新的活力。科技兴林推进了产业化进程。良种壮苗使用率不断提高,淘汰了部分非适生树种,选育了适合我市栽植的优良品种、品系,林分质量明显提高;成功探索出了机械打孔造林方法,解决了造林用工难、雇工费用高的问题;研发了林影地治理方法,有效地解决了林、农之间和林、地之间的矛盾,同时解放了大量的废弃土地,增加了粮食产量。林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与市农村信用联社联手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林权抵押贷款试点业务,现已发放贷款1500多万元,为农民发展林业产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栽一片新绿在今天,留一份积蓄给未来。透过王文生的一席话,让我们看到了一条绿色长城正在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延伸、延伸……
(来源:绥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