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亮丽军营为大地添彩—总装部队的三荒造林和生态建设

2010年12月01日 10:00新华网田兆运 唐振宇 姜巍

中国园林网12月1日消息:深秋的阳光静静地洒在戈壁滩上,湿地里繁茂的水草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三三两两的水鸟偶尔从草丛间欢叫着飞向天空。不远处,一座座绿意盎然的部队营院如花园般美丽。

这幅宛如江南水乡的秋日美景与远处光秃秃的戈壁荒漠形成了极其强烈的视觉反差。驻守在这里的是总装某国防科研试验部队,正是在官兵们多年的辛勤努力下,才在这片亘古荒原上创造出这幅令人惊叹的画面。

植树1600余万株,造林20万亩,封育恢复林草植被150余万亩。这是总装所属部队在短短7年里,开展三荒造林和生态营区建设所取得的具体成果。

在这组数字背后,总装部队的一座座营区被建设成为戈壁绿洲、塞上江南、草原明珠,筑起了一道道绿色的生态屏障,为所在地再造出一片片亮丽景色。

有兵的地方就要有绿色

戈壁荒漠、黄土高原、沙化草场、偏远山沟……由于特殊的任务需要,总装所属的国防科研试验部队大多驻守在自然环境恶劣、缺乏社会依托的条件艰苦地区,营区中分布着大量的荒山、荒地、荒坡。

地处河北怀来的某研究所试验场,距北京的直线距离不足100公里。10年前,由于干旱少雨、沙化严重,试验场区内形成了高约30米、占地近1平方公里的大沙丘,被当地群众称为“天漠”。每到风季,黄沙弥漫,不仅影响科研试验任务,也使北京面临严重的沙尘危害。

2004年初春的一天,总装三荒造林动员大会在试验场召开。政委迟万春面对上千名前来参加植树的部队官兵发出号召:“三荒治理是一件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大事,也是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我们要扑下身子真抓实干,不断创出新成绩,走在社会和全军的前列。”

从那天开始,这个被确定为总装驻京部队三荒造林基地的试验场就被将军深深装在了心里。在连续7年的时间里,他春天来挥锹植树,秋天去检查树木成活情况。

从将军到士兵,从机关到基层,在官兵们辛勤汗水的浇灌下,这个试验场不仅建成了一条由200余万株树木组成的防风固沙林带,还因地制宜建起了葡萄园、桑树园、核桃园、百枣园和苗圃。

伴随着林木的增加,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那座远近闻名的“天漠”不但面积逐渐缩小,流沙得到固定,沙丘上还长出了一丛丛翠绿的小草。

冬去春来,花开花落。从西部戈壁到东北草原,从西南深山到黄土高原,总装部队座座军营以哪里有部队、哪里就有绿色的坚定信念,克服重重困难,硬是给不毛之地披上绿装,描绘出一幅幅充满着无限生机的优美画卷。

科研部队弘扬科学精神

总装所属的国防科研试验部队是一支高科技部队,在军队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先锋带头作用,崇尚科学、求真务实是他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植树造林、建设生态营区的热潮中,他们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创造了新的辉煌。

晋西北高原某基地距毛乌素沙漠的直线距离只有几十公里,低温严寒、土地贫瘠和干旱少雨的自然条件对植树造林构成了严峻挑战。在当地的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在这里的山沟沟种树是一年青、二年黄、三年进灶膛”。

肩扛大校军衔的赵士名决心用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攻下这个难关。这位在航天发射领域曾有10余项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的科研能手,经过不断摸索,果然在植树造林的战场上获得了新成果。他发明的高原植树新技术,使植树造林效率提高了数十倍。

这项从种花中获得灵感的新技术操作起来并不复杂:将回收的废弃大豆油桶经过技术改造后装上土,插好树苗,只需浇上一瓢水,放入树坑后就可以保证成活。用这种办法,既可以实现批量育苗,又能够提高植树效率。赵士名曾经用1000个大豆油桶进行试栽,全部获得成功。

为了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这里建成了一座日处理1000吨污水的处理站。处理站将部队中心区的所有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处理,用中水进行绿化浇灌、道路喷洒和洗车冲厕等,实现了污水的资源化再利用。

近年来,据相关部门统计,总装部队共完成11座医院的污水治理更新改造工程,新建生活污水处理站17座,日处理污水4万吨、回用中水达2.6万吨,地下水过度开采与绿化灌溉用水短缺的矛盾明显缓解。

随着一个个生态营区建设规划目标的确立,总装部队正掀起一轮生态营区建设热潮,在探索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资源利用率高、综合效益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营区建设新路上大踏步前行。

观念要走在时代前列

从植树造林到环境保护,从节约资源到低碳环保,伴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新的思想观念和环保理念不断产生。面对时代的变革,作为国防科技先锋的总装部队不断消化吸收各种新思想、新理念,从中汲取营养,将其转化到生态营区建设的实践之中。

地处祖国北部高寒地区的科研基地,过去为解决冬季保暖问题,一直将重点放在多烧煤、烧好煤,提高锅炉燃烧效率上。随着生态营区建设的不断深入,他们转变思路,决定减少碳排放量,通过在建筑物外墙加装保温材料来达到保暖目的。

太阳能路灯,这是内地一些中小城市还较少见到的基础设施,但在总装许多部队的营区里却都能见到它的身影。驻守在黄土高原上的某基地还把它安装到了营区一座刚刚绿化过的山坡上,为早、晚爬山健身的官兵们送去光明。

为了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这些基地做到了在所有新规划开工的建筑工程中普遍采用新的建筑节能工艺和设计技术,居住用房全部设计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同时,在营区大力推广使用节能型灯具和开关,使照明耗电比过去减少一半以上。

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生态园林建设已经成为一门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学科。在建设生态营区的过程中,总装部队以开放的心态,虚心的态度,积极借鉴利用社会优势资源规划营区建设,实现了生态型营区建设与社会同步。

三荒造林和生态营区建设,给总装部队带来的不只是自然环境的变化,更大的收获是官兵们在这一过程中慢慢建立起环境文明和环保生态观,树立起了尊重自然,节约资源,绿色消费,健康和谐的生态文明理念,养成了健康文明的生态生活方式。

今年春天,基地营区一棵大树上住着的一对红腿隼在刚刚孵出幼鸟后,因为怕幼鸟受到人的伤害,经常袭击从树下路过的官兵。对此,大家主动避开绕行,有人还撒些食物到树下喂它们。没过多久,这些红腿隼见了穿军装的人路过便会友好地鸣叫。

曾经奏响“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天地交响曲”的总装官兵,正在演奏着现代军营“生态建设进行曲”……

推荐阅读:

宁夏军区官兵进驻正关沟植绿贺兰山

建设第二故乡 武警内蒙古某部官兵义务植树

新疆:兵团10年累计人工造林389万亩

昆明:80岁老兵爱“沾花惹草”小区四季都有花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