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6月2日消息:5月28日,尽管人们在忙着过端午节,但兴国县映红花卉园林有限公司总经理游育元还是坐镇在培植基地督导。花卉大棚里的花农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有的在浇水,有的在修剪枝叶,有的则在培土育新苗……游育元脸上堆满了笑容——他所在的花卉协会与北京有关部门已达成200万盆国庆庆典用花的协议,协会成员们都在为“国庆杜鹃”做准备。但是,一些花农高兴之余发问:如果没有国家级大型活动花卉订单,兴国杜鹃会不会供大于求?换言之:兴国杜鹃,还能“红”多久?
想扩大规模但愁“靓妹”难嫁
兴国杜鹃“牵手”北京奥运不到一年,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商机:全国各地的花博会,开始有了兴国杜鹃的靓丽身姿;在南昌、广州、上海等周边和沿海省市设立了经销处,兴国杜鹃正成燎原之势;开拓海外市场,兴国杜鹃花香已“飘”到了新加坡、越南等国……
县里已经开始着手规划发展花卉产业,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花卉生产的意见》,确立到2010年,全县花卉生产基地达到25个,花卉生产面积达5000亩的发展目标。
种植花卉虽然需要较好的技术,但利润很高,只要有销路,花农就愿意再扩大种植规模,只是怕种多了卖不出去。一些杜鹃种植大户对记者说,现在,他们已具备接300万盆订单的生产能力,可就是没有这样的大订单。
想立足长远但愁“灾害”难敌
近年来,兴国县邀请江西农大和福建省的专家对花农进行培训,并聘请北京的两位比利时杜鹃花卉专家为技术指导,使大部分种植户们掌握了一定的花卉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通过不断试验,还改良了杜鹃花品种,培育出花形硕大、造型美观的将军红、高山杜鹃等新品种。花的颜色也突破了单一的“红”,形成了红、黄、白、紫等多种颜色的新型杜鹃,受到市场的欢迎。但是,一旦遇到较难对付的疫情,如杜鹃炭疽热、红蜘蛛虫灾等,他们往往束手无策,需要在专家的指导下才能有效防治。
谈起2008年初的冰冻雨雪灾害,花卉种植户们仍心有余悸。高兴镇蒙山村一位姓廖的种植户介绍,当时大棚都被积雪压坏了,花卉苗木绝大多数都被冻死了,每亩损失超万元。这样的损失对于绝大多数种植户是难以承受的。虽然后来政府给予了一定的补助,但是远远不够。花农们希望,政府要制定一些帮助他们抵御自然灾害的好办法,如补贴灾害保险、建立灾害预警机制等。
想抱团发展但愁“散沙”难聚
奥运后,兴国县不仅把目标“锁”定在杜鹃花上,而且充分依托兴国杜鹃的品牌效应和技术优势,发展壮大桂花、苏铁、玉兰等花卉产业。为此,成立花卉产业协会,以杜鹃花为主,不断推出新品种。目前,全县有4万多农民从事花卉相关产业,人均年增收逾千元。与此同时,种花大户们不断拉长花卉产业链,不仅种花卖花,还参与设计、建设各种园圃等园林工程,大大提升了花卉业的附加值。但一些花农受小农经济意识的束缚,喜欢我行我素、单打独斗,不愿加入“联合体”,无序进行竞争,有的甚至于互相“拆台”。
对此,县里计划在319国道旁规划2100多亩土地,用来建设花卉专业市场和集市场交易、生产科研、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花卉大世界”,以打造规模、形成品牌效应。县花卉协会通过建立兴国比利时杜鹃花网站,在网上推介兴国杜鹃。同时,通过县花卉协会的统一运作,形成“协会+农户”的联合体,实行统一组织协调、统一收购销售、统一技术指导,有效地降低成本,切实保护广大花农的利益。
“下一步,我们准备与上海市园林部门接触,洽谈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用花。”据游育元介绍,上海市有关部门已经有订购200万盆杜鹃花的意向。
人们相信,兴国杜鹃会一路“飘”红!
(来源:江西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