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6月16日消息: 吉林省九台市卡伦镇镇郊村共有1980口人,土地面积不到200公顷,人均土地占有量非常少。怎样才能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更大的收益?村委会主任高云生说:“就这么点儿土地,要想致富,就得想‘高’招。这几年,我们调整了产业结构,把养花作为增收的主要项目,摸索出了庭院棚膜经济模式,实现了鲜花产业的规模化生产,为农民打开了增收致富的大门,如今我们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是小康之家。”
房前屋后栽花
大棚温室紧凑
走进镇郊村,记者见到每家每户的房前屋后随处可见大棚、温室,里面各种鲜花争相怒放。
记者在镇郊村一社溜达了一圈,发现每家每户的大棚、温室都建在了村民自家的房前屋后,非常紧凑,几乎没有一点空闲土地。走进温室,一股热气扑面而来。正在侍弄菊花的村民赵余驰,热情地上前打招呼。
“他是全村最早搞温室养花儿的,有七八年了,是村里养花致富的带头人。你看这百合、菊花、剑兰……属他家的品种最全了。”村主任介绍道。
老赵家房前屋后的1亩多地,有两个大棚和两个温室。问到收入的时候,老赵憨厚地笑了,没有立即作答。倒是他老伴儿爽快:“扣除成本费用,一年能剩两万来元钱吧”。村主任补充道:“这还是保守数字,是不是老赵?”
说起种植花卉的成本,老赵马上就不再“保守”了:“没多少钱,就买点肥料和保暖被,别的啥也不搭,政府还给咱补贴。卖花时自家有车的自己送货,没车的就用出租车或大客车捎到长春,回头客缺啥就自己上门订货了。”
“我们这儿的土地少是少,但是收入比那些土地多的地方高出20多倍,人均年收入能达到1万元以上。镇郊村一社和六社有95%的村民种花,现在存款少的有几万元,多的有几十万元呢。”说起这些,村主任的言语中充满了自豪。
掌握市场信息
科技增收致富
“今年鲜花市场不错!我种的这些菊花和百合都供不应求。”走进村民陈德林的家,他头头是道地说起了市场行情。
“你对这市场行情咋知道这么详细?”记者问道。
老陈领着记者来到另一个房间,指着桌上的电脑说:“全靠它了,有了电脑,随时可以上网查询市场行情,包括价格和市场需求量,说实在的,这网络可帮了俺们的大忙了。”
种植花卉的村民几乎家家都有联网的电脑。网络信息化使村民足不出户即可掌握最新的花卉种养技术、产品供求信息,拓宽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途径。
缕缕花香飘洒致富路。今年,老陈家栽了7个温室、3个大棚的鲜花,其中菊花2000平方米,每平方米60株,一株产3朵花,每朵花售价0.5元,仅菊花这块,扣除成本,经济效益就达10多万元。老陈的账算得很明白。
“有了网络,俺们能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在销售价格方面俺们从来没吃过亏!”老陈心里美滋滋地。
村里特别重视技术培训,每年定期举办培训班,全村花卉种植户分期分批参加栽培技术学习,系统学习花卉种植、扦插及经营管理知识。村里还邀请专家来讲课,提高村民的种植技能。村里种植能手也经常义务讲课,把自己的种植经验传授给村民。[分页]
党员带头示范
协会引导指路
2007年,在村党支书孟庆云的带领下,镇郊村成立了花卉种植协会,如今会员已有40多户。
孟庆云家过去种植蔬菜,每年怎么忙活也剩不下几个钱儿。他到外面转了几趟,眼界大开,回来后毅然搞起了花卉种植。在那段时间里,他拜师学艺,勤于实践,逐渐摸索出了科学种植的门道儿。现在,他家里有8个大棚,面积4000平方米。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村民们纷纷加入到花卉种植的行列中来,而且很快尝到了甜头。在此基础上,孟庆云组织成立了花卉种植协会。
说起协会的作用,孟庆云如数家珍:共同学习,不断提高技能;摸索经验,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和增加品种;提供信息,主动为种植户联系销路;会员谁家有个难事儿、急事儿,大伙互相帮忙……
村里的党员和干部还设法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许多党员坚持无偿为村民提供花根,仅此一项就为村民们节省了很多资金。一社农民范再有原来只搞单一的蔬菜种植,经济效益一般。2008年,孟庆云帮他贷款、租地,建起了10栋花卉大棚,年收入达8万多元。今年,又为范再有扩大种植规模解决了3万元贷款,还帮助其他村民贷款400余万元。
“刚开始谁都不愿意把种植的好办法告诉别人,但看到村党支书和党员都毫无保留,俺们自己也就都把好经验拿了出来,大伙一起赚钱呗!”村民吴挺喜唠出了大实话。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