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摄影爱好者对着金黄的柿子狂按快门
中国园林网11月12日消息:这个时节到玉溪,有一景观比抚仙湖出水口的大瀑布还吸引人,以致不少人除了饱眼福外还动手摘吃柿子。这样的场景当然不是在果园里,而是一出昆玉高速公路九龙池收费站,长达5公里的玉江大道两边,栽种了13500多棵柿子树,树上金黄色的柿子挂满枝头,实在诱人。即使树上挂着“观赏果实,请勿摘取”的牌子,但难保柿子不被偷摘。
现场景观 ▶
金黄的柿子挂满枝头
秋日的下午,走在玉溪市聂耳广场旁的河滨路,两旁的柿子树上果实累累——也许这里是最能让城市人感受到秋日收获欣喜的地方:蓝天衬着黄澄澄的柿子,沉甸甸的果实压得树枝弯了腰,不需要姚明的身高伸手也能碰到柿子,这种景色可持续到明年春节之后。
光看看有人觉得不过瘾:3个男孩互相搭手摘柿子,3双眼睛紧紧盯住诱人的果实,直到两名保安快靠近他们才跨上自行车飞奔而去。
管理难题 ▶
3组保安守不住柿子
“管护还是不容易,几乎每天都能登记到摘柿子的人。”一位在聂耳广场周围巡逻的保安告诉记者,从7月底柿子开始挂果开始,看守柿子就成了他们的主要工作:他们分成3个组,每组25人昼夜轮流值班。记者这才注意到,沿路树下都有保安的身影,而这位保安的巡逻路段长200米。据了解,周末是他们最忙的时候,“因为偷摘柿子的大多是孩子和外地游客。”最多的一天他们登记了15起,“一般的处理方法就是劝诫、登记、没收柿子。”
一位当地媒体记者说:“有的爬上树摘,树枝被踩断了,有人甚至就在树下摆个小摊卖柿子。”有关部门告诉记者,这些作为行道树的柿子树属于观赏果树,果实虽然很好吃但不允许摘取,果实是自然落下。但从每天保安巡逻的情况看,显然还有不少人不同意这个决定,总要趁人不注意,采摘几个尝尝。
推荐阅读:
未来规划 ▶
要将柿子做成生态产业
玉溪市建设局局长朱映辉说,目前玉溪柿子仅做为景观用柿,成熟后都进行处理,而且量不多,仅仅1吨左右。将来,随着玉溪柿子树越种越多,产量也上去后,就可以谋划更大的产业,比如说柿子制品开发等等,争取把柿子做成玉溪的生态产业。
柿子烂在路上既难处理又危险
正反两方争论摘柿子
怎样对待城市景观果实是个新问题
针对究竟该不该采摘景观柿子的问题,记者昨日采访了部分游客、当地市民,受访者分成了截然不同的两方,正方的观点是不能摘;而反方的观点是,应该摘,不摘白白烂掉很可惜。有的受访者还拿昆明的枇杷做对比,并提出了一个新问题,究竟该怎样对待城市的景观果实。
正方 ▶
应禁止摘景观柿子
支持禁摘柿子的人几乎都认为,既然说了是观赏果树,就是拿来看的,不应该摘果实,“看的就是果子,没有柿子哪来的这种美景,那还不如种其他常绿树呢。”60岁的鲁师傅说。一位带着妻儿散步的先生也支持禁摘,但让他有些不好意思的是,他4岁的儿子正抱着一个刚摘下的柿子吃得津津有味。
省内园林规划的一位业内专家介绍,用果树作为行道树在广西城市园林绿化中较为多见,但在省内并不多,此前较为人所知的就是昆明使用枇杷树做行道树。果树与其他种类行道树相比,果实是它的优势,但其管养等条件也要求得更高。她认为,既然柿子树作为行道树立足点是观赏,就不该摘, “它吃的功能已经弱化了,主要功能是看。”
不少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偷采柿子的人属于素质不高。但也提出了一个新问题,我们究竟该怎样对待城市的景观果实。
推荐阅读:
反方 ▶
不摘浪费掉岂不可惜
“浪费!”这是反对禁摘柿子者的主要理由。玉溪师院一位姓李的女士在柿子树下阐述自己的观点:“柿子毕竟还是一种果实,果子不吃就是浪费 ,而且现在提倡的是节约型社会。”
“口感很好。”玉溪小伙李似清毫不否认自己偷采过柿子,但他说:“为避免偷摘,可以采取集中、专人采摘,卖得的经费可以用来做公益等等,多有意义。”
第三种声音 ▶
柿子掉在路上难处理
一位负责绿化的技术人员说:“不摘,对我们的工作来说比较头疼。” 首先,果子熟了不摘会占用很多果树养分;其次,果子掉完前不敢喷药灭虫,因为怕有人摘柿子吃中毒,而这又影响了果树的防虫工作。“最头疼的是,柿子掉在路上摔得稀烂,很难清扫干净,甚至会将人滑倒。”
■ 相关新闻
各路摄影师集聚玉溪拍柿子美景
中国摄影家协会、云南省摄影家协会、玉溪市政府决定联合主办的“中国生态城·金柿美玉溪”为主题的全国摄影大展于近日开赛,昨日,摄影大展媒体采风活动的20多家省内外媒体记者集聚玉溪,用“长枪短炮”拍摄玉江大道的柿子。
众多媒体记者都认为火红的柿子不仅是一道风景,更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中国旅游报记者高慧说:“这次来参加采风活动感觉非常好,玉溪整体的环境体现了生态立市的概念,作为一名记者到过云南很多地方,但是像玉溪这样用柿子打造景观大道的的确很少见,特别是以柿文化来打造品牌性的文化,在云南很奇异,今后会有更多的人来玉溪体验柿子文化。”
昨日一大早,各路记者还驱车前往玉溪大河进行生态与白鹭主题的摄影,当看到与白鹭结下情缘的冯联东召唤成群的白鹭前来觅食的时候,大家不约而同地用相机记录下了这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场景。
推荐阅读:
(来源: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