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试水收效不佳近两年陆续大规模进入
中国园林网9月8日消息:近20年来,中国鲜切花行业的发展,虽然一直有国外种苗商参与其中,但是鲜切花种植领域则主要由国内生产企业或花农担纲。然而,近两年来外资开始大规模进入,英国、荷兰、美国、韩国等国家的独资企业相继投入大量资金在我国云南、山东、海南等地建立现代化温室,而且大都定位为大规模生产,不少企业的规划用地都有数十公顷,这在相对平静的中国鲜切花种植产业中激起波澜。这些外企的加入,究竟会给中国鲜切花产业带来什么?
环境趋于成熟投资良机显现早在10年前,就有外资尝试进入中国从事鲜切花生产,但却因为各种因素鲜有成功。近年来,国内鲜切花产业发展环境逐步改善,产业发展热烈的氛围吸引了一批国外企业,虽然他们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是希望通过建立示范生产基地推广品种和技术服务,有的则希望通过大规模生产以便出口盈利,但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给国内鲜切花产业带来了一次发展良机。
外资鲜切花生产企业带来了国际市场流行的品种、现代化的设施设备、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集约式的规模化经营是外资鲜切花生产企业的共同特点,高投入、高回报的经营方式与目前国内占主流的低成本运作形成极大反差。云南丽都花卉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应雄认为:“外资企业的这种运作方式现阶段并不适合于我们,国内企业还处于原始积累阶段,实力较弱,但在与这些国外企业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他们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专业化操作流程,集约式的大规模生产则是我们未来发展的目标。”
莫尔海姆(北京)园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向阳则提到:“莫尔海姆一直以销售品种种苗为主,但在尝试过各种推广方式后,我们发现以生产作为依托,更能促进品种种苗销售。此外,国内生产者还可以利用外资企业的销售渠道开拓国际市场,现在有些中外企业已在合作出口鲜切花,国内企业应该把握这个时机加速发展。”
外资进入考验产业环境
目前,国内的产业基础环境已经有所改善,政策环境、人员素质、物流条件等因素正在逐渐成熟,拍卖市场的交易体系也取得长足进步,这些因素吸引着外资企业进驻中国。英国太古花卉总经理巴特莱特·米克透露:“今年我们的康乃馨生产面积将达到10公顷,未来5年内预计扩大到约40公顷。太古选择在这个时候进入中国市场,也是考虑到中国关于花卉生产的政策和法律环境已经逐步完善,生产者的利益能得到保障。”
但外资企业的进入对产业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环节还有待完善。昆明华兰商务的尼克告诉记者:“中国的鲜花冷链运输还没有建立起来,像机场这样重要的环节还没有冷库;其次,检验检疫环节的熏蒸等政策严重限制了鲜切花出口,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昆明方德波尔格玫瑰花卉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库克认为:“品种、市场、设备我们已经引入中国,但现在我们非常缺乏本土化的专业人才,培养一个企业的技术团队需要一个过程。
荷兰DELIFLOR公司中国首席代表陈林谈道:“早些年,国外也有不少鲜花企业试水中国市场,但结果都不理想。很多人认为是外企‘水土不服’,实际上是国内的产业基础环境没有达到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外企的生存和发展,这批外企将对产业环境的现状提出挑战。”
国内生产者应强化危机意识
很多外资企业已经在欧洲、南美洲以及非洲积累了规模化生产的成功经验。目前,外资企业更看重中国较为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而把目标市场主要定位于利润空间较大的出口市场,与国内的生产者不产生直接竞争,但潜在的竞争一直存在,国内企业和生产者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强化危机意识。
袁向阳谈道:“中国的花卉产业还比较脆弱,生产分散,种植规模小,企业竞争力较差,由于国内鲜切花的营销体系还很不完善,短期内国内市场对外资还缺乏吸引力,一旦国内消费市场成熟起来,外资企业的产品将直接冲击中国市场。在品种、品质差别较大的情况下,中国鲜切花企业和花农如果不跟紧步伐,将面临很大的危机。”袁向阳还透露,现在已有一家美国企业有意愿在中国投资,建立自己的直销配送体系,不少国内同行也在尝试鲜花配送,这些动向和变化显示出外资对开拓中国市场的信心增强,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鲜切花产业就会面临一次较大规模的整合。
荷兰皇家球根协会主席沙克也提醒中国生产者:“百合切花在中国的上市量非常大,但终端消费者很少有人见得到真正的高品质百合,这也抑制了消费者花卉消费理念的形成。而在终端消费市场没有充分开拓之前,生产却在盲目增加,这会导致恶性循环,同时为鲜切花产业发展埋下隐患。中国生产企业应该更重视品种结构和生产技术,通过多品种和高品质的产品来引导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