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地观察所得
中国园林网9月24日消息:2008.8.24~29日,我到黄山市休宁县参观考察。25~27日重点观察霞溪生态农业园,在园内住两宿,看了两天半,把它的种苗地都看了,边看、边听、边问,弄清了建园五年多来的工作成果。该园共经营育苗基地340亩,另有荒山1092亩(与人合建果园,已种植一部分,合作者原是他的雇工,拥有荒山使用权。我见到了合作者,但未去果园看),引进201种乔灌草品种,都是优良的,其中果树76种,木本油料树10多种,生态品种十多种,建设生态庭院用的30多种,室内生态环保植物23种,生物土农药多种,珍稀树种和濒危树种也有一批。令人高兴的是,世界上最香的植物桂花、产花量最大的木槿,营养价值最多最全的明日叶,对“三高”人群有益的救心草,还有作植物纤维布料较好的植物,都引进来并规模繁殖了,总之,这里集中了国内最优秀的多方面的品种。为了搜集它们,园主人五年多来跑遍了全国,十分辛苦,用员工的话说:“陈老板头上的白发增多了”。
霞溪生态农业园的主人叫陈光辉,今年才43岁。原来搞茶叶出口生意,号称茶王,挣了不少钱,生活十分优越。他不以此自满自足,想报答茶农,下决心改造茶园增加茶农收入,思考了多种改造模式,按此搜集有关乔灌草品种,并创立这个生态农业园进行培育。引种是逐年增加的,最早建设的苗圃,乔灌草组装的很好,十分喜人。
我这次考察的初衷也是了解茶园的改造问题。我国是茶叶的原产地,有一千多个县、8千多万人从事茶叶生产,茶园面积达145万公顷。如果改造后一亩能有3~4亩的收入,对茶农对国家均是一件大事,更重要的是,我国茶叶将重振雄风,重新进入欧洲市场。
陈光辉对于茶园改造充满信心,明年春进入实施阶段,先改造茶园十多亩,树立样板,逐步推广。休宁县有20万亩茶园,如果改造成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就全国茶园来说,就不这样简单了。由于关系到8千多万茶农的生活,关系到我国茶叶的重振雄风,又是茶园经营模式的创新,应是一项国家级的大项目,要有规划,更要有一笔资金投入,虽然很快可以收回。应该满腔热情地做这件事,决不能因为是民间创造的而轻视或忽视,更不应有门户之见。来自民间的东西,由于接近群众生活,往往更具生命力。
据我所知,我国茶园的经营模式太陈旧落后,实在非改造不可。我这次在休宁县参观的一个近千亩的大茶园,是公司承包经营的,又是参观点,但茶园里没有乔木为茶叶遮荫。茶树喜荫,茶园应有一定数量的乔木为之遮盖,这是喊了多少年的事了,这里却仍未做到。我当时的心情十分沉重,我国空喊的风气太盛,不想也扩张到了茶园经营方面。陈光辉这次提出改造茶园并设想了几种改造模式,实在是一大创举,不仅应该大力支持,更应该大力推行。当然,他想的不一定很完整,更科学的计划应是茶叶研究机构的任务。
二、园内一位雇工给我的启发
住在园内期间,早晚和休息时间,与员工闲谈,听听他们的看法和想法。一次交谈中,一位雇工对我讲,他家有20多亩荒山,今冬他准备买一批果树大苗,在荒山上建设一个果园,果树下还种植药材等植物。他饶有信心地说,在园内劳动4年,嫁接和修枝、管理等技术都学会了,经营好果园毫无问题。又说,大苗栽培一两年即有收益,与过去开发荒山大不相同。过去不敢干不愿干的事,现在敢干了。还说,只要我成功了,开发荒山的人就更多了,荒山就成了香饽饽。我问,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决心和信心。他说,我们老板育成了大苗,把最困难的问题都解决了,引种的人可以提前5、6年得利,因此,过去不能干的事,现在能干了。他的计划和看法,使我的思想忽然开朗,看到了一片新天地。推行大苗特别是优质大苗进村进山,能帮助农民早日致富又美化环境,这是建设农村、建设山区的一条新路。而且前景十分广阔。过去几年,大树进城,破坏了农村,特别是山区,挖得千疮百孔。现在优质大苗进村进山,可以让农民提前5~6年得益,农民的积极性当然会起来,只要大苗供应充足,农村就会兴起一个巨大的建设高潮,我们应把握住这个良机。大力推进这个高潮。
三、霞溪生态农业园将成为一个巨大的“预制件工厂”
这位雇工的计划不仅使我的思想忽然开朗,也更丰富了对生态农业园的看法。它不仅是一个优良品种的引种基地,其作用也不仅仅是为改造茶园准备乔灌草多种植物,更重要的它将是一个巨大的“预制件工厂”,农民购买预制件(各类大苗及灌草组合),可以组装成各种形式的生产基地,形成多种模式的生财之道,可以多渠道致富,不再守着粮田和荒山受穷。农村的各种土地都可以利用起来,扶贫的办法也多了,帮助贫困户建设几亩经济林就可以使他们长期生活下去,不用年年帮扶。农民的自留地自留山可以更有效的利用起来。残次林改造也将进入工作日程。总之,这里是可以组装成各种生产模式的大苗(包括配套的灌木和草)供应基地,一个神奇的林木配套大工厂,可以使农村富起来,可以变荒山荒地为生产基地,使山区富起来。我们过去培养的许多典型与之相比,也就黯然失色,沦为观赏性的“花瓶”。
陈光辉告诉我,他预备再租用一些地扩大育苗基地。他的这个园可以供应整个皖南山区及同类地区。他还可以组装农村、村中休闲地、农户、居民室内等多种模式,建设山区更是长项。他说林草优化组合是一门大学问,你的林草兴邦论是十分正确的,但要具体化,各地有不同的优化组合模式。我说,我只是出了个题目,你完成了这篇大文章。他说,只是一类地区的小文章,只是皖南山区及同类地区的有关问题,就全国讲,只是一个极小的部分。全国不同地区应有不同内容和不同的组合模式,这是一项十分繁重的任务,要培养多种多样的苗木(乔灌草结合),形成多种组合,并使农民看得懂,用得上,愿意用。要有更多的人来做,建设更多的“生态农业园”。建设新农村、建设山区是干出来的,但不能乱干,要尊重自然规律,要懂得生物的特性和相互关系,要做出样板,育成大苗供应,群众见到实效就积极起来了,他们积极起来问题才能解决。他的话又引发我更多的思考。
四、每个省或每类地区都应创建一个类似的生态农业园
全国每一种类型地区至少每个省,都应该有一个类似的霞溪生态农业园,集中当地需要的优良乔灌草品种,满足本地群众发展生产和开发荒山荒坡、改造残次林、低质林的需要。在价格上应比市场价格便宜一些,让群众买得起。这样的“生态农业园”愈早建成愈好。有了它,建设新农村和建设山区的工作就能大规模地进行,而且是高质量的。由于是大苗进村进山,见效时间将比过去的做法提前5~6年,农民的热情就能起来,一个新局面将很快形成。
各省的“生态农业园”要用多少时间建成?霞溪生态农业园用了5年时间,园主人陈光辉投入500多万元现款,租用农民的土地,租期20年,自己到各地选择好的品种买回来繁殖,也有几位专家学者给他一些,一点一滴积累起来,这个过程十分艰难,没有任何权力可用,现在他还没有向银行贷款的权利。而他终于完成了,现在可以大量供应大苗,而且品种质量是一流的。如果各省级领导责成有关部门办这件事,一方面有原来的基础,职工是现成的而且有技术,到各地选择好的品种也极其方便,经费更不成问题,一句话,应该比霞溪生态农业园更快、更好地建成,内容应更丰富。关键是要有一位热心此事的人,要付出巨大的辛劳。实际结果如何,只有实践来回答。我们拭目以待。
只要不是中央决定,各省可干可不干,完全凭自己的认识来决定。但是,客观规律是不随意的,到时候,谁有优质大苗进村进山,谁就能供应农民建设各种生产基地,农村和山区就能提前富起来,农村新局面就能出现。没有这个条件的,只能仍是空喊,农村也只能是老样子应付。那时,差别就出来了,受苦的是当地老百姓,决策者可能已高升或别处做官,不负任何责任。
对全国来说,这是关键性的一着棋(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但却是空喊与实干的分水岭),抓住了,新农村建设能提前5~6年完成,不仅三农问题容易解决,农民也能富起来。我以为中央决策部门应认真思考并早日决策。
有人说,中央大力抓粮食,你却大谈林草问题,这是公开对着干。
我以为两件事情应该同时进行,没有任何矛盾。大抓林草建设是富民办法,农民富了,积极性起来了,就有力量抓粮食,粮食也就上去了。而且发展林草并不侵占耕地,林茂更有利于粮丰。现在,青壮劳力大都出外打工挣钱,三化农村是无法把粮食抓上去的。只有让农民富起来,部分农民安心在农村发展生产,粮食问题才能解决。以人为本的政府应该这样做。我国是多山国家,又是草原大国,发展林草业是我国的优势,既富民又富国。大苗进村进山是发展林草业的具体化,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而且是一个创造。我们应该尊重客观规律,严格按规律办事。贫困地区的人民已发出“还要我们穷多久”的责问,必须认真解决富民问题。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已有先帮助农民解决“救民私粮”,再解决“爱国公粮”的成功经验。这条经验不应该忘记。
应该指出,把抓林与抓粮对立起来的观点是十分不妥的,说是错误也可以。林茂粮丰是我国固有的成功经验,从现实情况来看,山东菏泽市林茂促粮丰的经验,河南省平原地区林茂的结果不仅粮丰,而且环境优美,干热风、炎热、风沙等灾害也大大减轻。《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均有报导,这里不重复。反面的例子也有,我们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