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种植万寿菊 托起孩子们求学梦(图)

2008年08月15日 09:24沈阳网-沈阳晚报唐葵阳

    中国园林网8月15日消息:女人天生爱花。有一种花,改变了一个村子花季女孩辍学的历史。这种花叫万寿菊——八月的田野里,一望无垠的金色海洋,辉映着漫山遍野的金色波浪。8月12日,本报记者赶赴法库四家子乡四家子村,采访到万寿菊托起贫困女孩求学梦的故事。

    早起

    “万寿菊开花啦!快起床哟!”清晨5时许,第一抹金色的朝霞照亮法库四家子乡四家子村村民刘丽家的窗玻璃,刘丽招呼着小女儿程宇秋。

    “真的呀!这么多!”几分钟后,一个穿粉红色夏衫的小女孩跑到院子里,蹲下身,在一片金色的花丛中连跳带蹦。这个8岁的女孩知道,没有这花,就没有课堂,没有校园,没有老师和同学们可爱的笑脸。

    小宇秋迫不及待地刷牙洗脸,对着镜子一遍遍地照。“妈妈,我把这朵菊花戴在头上好吗?”女儿天真地问。刘丽打量再三,轻轻地将一朵最大的万寿菊花别在女儿的衣襟上。

    念书

    刘丽返身回到厨房,拉起风箱,她要为一对儿女准备早饭。听着耳旁传来风箱的“嗡嗡”声,她思念起在外打工的丈夫和大女儿——

    四家子村隶属于四家子蒙古族自治乡,曾是个偏僻贫困的小山村。刘丽嫁到程家的时候,村子里甚至找不到一条像样的路。婚后,这个纯朴的农妇和丈夫,双双依靠结实的双手和肩膀,在自家的苞米地里辛勤劳作,他们坚信:劳动可以致富!

    大女儿程艳秋转眼到了上学的年龄。夫妇俩铆足劲,将多年积攒的钱全拿出来,供女儿上学。一转眼,程艳秋念到高中,学习成绩优异,但刘丽脸上却愁云密布:没钱呀!

    辍学

    2000年,刘丽生下一对龙凤胎,取名程功、程宇秋。一下子,家里多了两张嘴,刘丽忙得团团转,一家5口人,就靠丈夫一个人种地为生,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妈,我不上学了!我要去打工赚钱!”一天早晨,大女儿艳秋低声说。“一个17岁的女孩子,能干什么?”刘丽十分担心。

    一个月后,程艳秋兴冲冲地跑进家门,从内衣兜里掏出3张百元钞票。“妈,这是我的工资!”艳秋说,“我去摘花啦!”

    摘花

    “摘花?!”刘丽听说去万寿菊园里打工,一天能赚二三十元,效益十分可观……

    次日,放心不下的刘丽跟着女儿也去了。面对着金浪滚滚的万寿菊园,她立刻惊呆了!以前,这种花零散地生长在村头村后,几乎没人关注过它。没想到,几十亩田地里种上这种花,花一开,那幅美妙的画面无法描述。

    刘丽和女儿肩并肩地干起活来:用手指将枝头每朵绽放的万寿菊采摘下来,整齐地码在篮子里……头顶炎炎烈日,周围热浪滚滚,但丰收的喜悦压过了艰辛。

    收获

    一天下来,刘丽手里多了3张十元钞票。“这得种多少苞米才能赚到呀!”她感慨万千。自己长到40岁,只知道种地,母亲、外婆、外婆的外婆……村里的女人都这样过一生:婚前围着苞米地转,婚后围着灶台转,哪敢想赚钱的事呀?

    一晃,俩月了!刘丽清点母女二人的收入,将近1000元!“孩子他爸,我跟你商量点事,等你侍弄完苞米地,也跟我去园子里打工吧!咱俩一起供孩子们念书!”

    圆梦

    放暑假后,小女儿程宇秋一直有一个请求,让妈妈带她去看万寿菊园。上午10时,刘丽领着小宇秋去圆梦。“真美呀!”小女孩拍着一双小手,急三火四地往园子里跑,在田埂上打滚,快乐得像一只小鸟。

    再开学,小宇秋就上二年级了。她和龙凤胎弟弟程功在同一个班,为了供俩孩子上学,父母挨了多少苦和累,8岁的小宇秋已经在心里读懂一些了。更令她喜出望外的是,园子里,她还看到了自己的好几个同学,他们的妈妈都在这里打工。

    村支书

    这一幕,被碰巧经过万寿菊园的张鸿雁尽收眼底。

    张鸿雁是四家子村的党支部书记,也是闻名遐迩的十七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她是土生土长的四家子村人。

    夏风吹过,张鸿雁下意识地抹了一把泪水。由于贫穷,她断断续续地没念完小学,薄弱的文化底子令这位女强人屡屡碰壁:看文件吃力,写材料更难!摸爬滚打中,一个意识在她的脑中深深扎根:扫除文盲从娃娃特别是从女娃抓起!

    未来

    “选项目,引领村民致富!”张鸿雁暗暗立下誓言。在搞棚菜生产基础上,她又带领全村群众自筹资金66万元,贷款134万元,采用“反租倒包”的形式,规划土地200亩,在村西建起了百亩高科技棚菜示范区。

    第二年春天,春茬的豆角、辣椒提早20多天上市,每栋棚菜纯挣5000多元。到2005年,全村已发展无公害棚菜600栋,面积达1200亩,从业人员有1200人,全村688户,单项人均收入1300元。

    2007年底,“种万寿菊!”又一个大胆的创意提出来。万寿菊富含黄色素,国际上称其为“软黄金”,是医药、食品、美容品和饲料的天然添加着色剂,平均每亩纯收入800—1500元左右(种苞米每亩收入仅四五百元),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夕阳西下,刘丽领着女儿收工了。在村头,她碰见张鸿雁,连声致谢并邀请书记到家里吃饭。“这算啥?等你的女儿考上大学,等你自己也有了一个万寿菊园,到那时你不请我也要自己来哟!”张书记的话,把所有人都逗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