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山绝景揽胜:花岗岩“高山盆景”道教建筑

2008年07月09日 09:59新华网江西频道陈春园 沈洋
    西太平洋边缘最美丽的花岗岩——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清山绝景揽胜之一 

    中国园林网7月9日消息:峰柱、峰峦、石芽、造型石……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清山不仅景色绝美,令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流连忘返,其花岗岩峰林地貌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更有重大的科学价值,令地质科学研究者们惊叹不已。

    三清山风景区总面积756.6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区230平方公里,主峰玉京峰海拔1816.9米,玉虚峰、玉华峰并列在玉京峰一侧。三峰高凌云汉,常年云蒸霞蔚,故此得名“三清山”。

    三清山地处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的结合带,是研究扬子古板块、华夏古板块对接带的“窗口”,赣东北蛇绿混杂岩带是珍贵的对接带地质遗迹,具有突出的地学研究价值。

    三清山是一处大型山岳型风景名胜区,以雄、险、奇、秀而著称于世,尤以奇峰怪石、云雾宝光、珍树仙葩为世所罕见。这里花岗岩峰林分布集中,在核心景区内有奇峰48座,怪石89处,景物、景观300多处,具有东险西奇、北秀南绝、中峰巍峨的特点,峰林地貌类型齐全,典型完美,堪称天下峰林的橱窗。

    美国地质学权威圣路易斯大学教授、国际地质学极负盛名的学者Tim·Kusky与国际知名学者、北京大学李江海教授曾经来到三清山,对三清山罕绝的花岗岩峰林地貌展开过深入研究。他们一致认为,三清山及其周围地区的地质地貌,记录了从十亿年左右的中元古代到一亿年左右的白垩纪的地质演变,是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重要地质遗迹。

    考察之后,李江海教授认为,三清山是花岗岩节理的地质博物馆,整个景区由裂隙控制山形地貌、水系、植被,裂隙和节理的发育形成世界罕绝的“司春女神”、“巨蟒出山”景观。

    Tim·Kusky教授惊叹道:“三清山是西太平洋边缘最美丽的花岗岩!”

    峰林深处的“高山盆景”——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清山绝景揽胜之二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仅造化了三清山丰富的景观资源,也使这里成了珍稀动植物的王国和乐园。

    每到春末夏初,在海拔1000至1500米的风门至三清福地天门一带,极目望去,成千上万亩的杜鹃林随处可见,连片绵延,形成色彩绚丽的花海。在东方女神、玉台等景点一带,更有成千上万株猴头杜鹃,其中有一棵树龄高达千年,花大如拳,堪称三清山的杜鹃之王。

    据了解,三清山分布着世界同纬度带现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适宜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因其地史变迁、物种分化、生态变化等各方面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是代表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

    据三清山管委会宣传部副部长李华说:“三清山堪称古老、珍稀动植物的避难所。”许多古老生物物种在三清山依然可以找到后裔,如植物中的银杏、华东黄杉、红豆杉、鹅掌楸、金粟兰、青钱柳、钟萼木等。目前,三清山上发现的高等植物达228科915属2072种,脊椎动物39目110科500种,昆虫1327种。

    三清山还囊括了中国中亚热带所有的植被类型,且结构稳定。随海拔递增,依次分布着常绿阔叶林带、常绿落叶阔叶林等6个植被带,分布着华东黄杉、南方铁衫、南方红豆杉、香果树等珍稀植物群落。

    随着海拔高度的递增,三清山上孤峰、陡崖、花岗岩锥状峰峦依次与层林繁花相掩映,形成一个独特的“高山盆景”。为了加强旅游过程中对三清山原生态的保护,三清山修建了全长约8公里的高空栈道——西海岸和阳光海岸栈道。

    栈道依山而建、贴壁而伸,环绕在1600多米高的悬崖绝壁上,实现了核心景区高空环游,减轻了景区客流压力。游客置身高中栈道,恰似云中漫步;举目抬头是悬崖峭壁,低头下望是千仞幽谷,山中云雾浓如朵朵白棉,淡如丝绢霓裳,加上攀缘虬松,花香异草的点缀,给人返璞归真的怡然心境。

    中国道教建筑的博物馆——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清山绝景揽胜之三

    三清山除了仙境般的自然景观外,历史悠久的道教人文景观也构成了其独特的民族精神之美。

    三清山自晋朝葛洪辞官来此炼丹修道之后,逐渐成为历代信奉道学的名流向往之地,尤其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

    在漫长的1600多年中,三清山保存了大量的道教古建筑和文物,有宫、观、府、殿、亭、台、坊、山门、华表等230多处,道教古建筑群内容之丰富,布局之缜密,造作之精良,迄今保存之完好,为我国道教名山所罕见。

    建筑在三清山腹地海拔1530米的三清宫,以其古朴、清寒充分体现了道教“道法自然”、“清心寡欲”的道家哲理。三清宫为石质建筑,始建于宋乾道元年,占地500平方米,修建在一块形状似龟的大山石上,宫内有常年不竭的玄武泉。整个建筑所有的殿、门、石、塔均有八卦的各种象征寓意,被古建筑考证专家誉为“中国古代道教建筑的露天博物馆”。

    三清山道教古建筑群在景点布局上融会贯通了道家“有无相生”的哲理,在造形艺术上渗透着道家“动与静、虚与实、巧与拙、藏与露”的朴素辩证法,在景点题名与石刻楹联方面,蕴藏着道家思想哲理的精髓。

    三清山宫观府弟与山水胜迹交相辉映,传统文化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体现了人类崇尚自然、“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精神追求,是人和自然的完美结合,具有极高美学价值。

    三清山管委会主任杨沙鸥说:“三清山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自然风景融合在一起的人文自然景观,是构成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最富特色的例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