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7月8日消息:湖南省浏阳市大力创办农机合作社,去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93.96万千瓦,农机化综合水平达58.5%。在农机合作社的带动下,去年浏阳市农业总产值达54.5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48元,同比分别增长7.3%、16%,市域基本竞争力首次跃居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第85位。浏阳市的实践证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推进农业机械化重在办好农机合作社。
“有机没活干、有活没机干”催生农机合作社
浏阳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用地380万亩,农业人口117.8万、占总人口的88.8%。浏阳农机合作社的产生与发展,源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市场意识的推动: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为农机合作社的产生提供了契机——全市有61%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急于为其责任田寻找合作耕种的“婆家”。机主渴望规模经营为合作社组建奠定了基础——多数机主仅耕种自家不足3亩地,机具自用时间每年不到4天,如带机入社集约经营则会有效改变“有机没活干、有活没机干”的被动局面,大幅提高农机使用效益。特色农业的发展为农机合作社壮大扩展了空间——浏阳系全国烤烟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又是花木之乡,全市烟叶种植面积达15万亩,烟地耕深要求达18厘米以上,只有高效的农机作业才能满足种植要求。
据调查,截至目前,浏阳市农机合作社已发展到10家,初步形成“农机军团”。其中北盛镇农机合作社是全国最早的农机作业服务组织之一。
农机合作社带来可喜效应
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浏阳市的农机合作社都设置理事会,制定了章程,广泛吸纳机主以农机入股,按股分红,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自负盈亏的股份制经营机制。
农机合作社的经营服务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全包服务型:合作社全年租赁经营农户承包地,利用自身优势实行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形成农业经营集约化和规模化;合作社支付农户的租金按年承包面积合同约定,一般每亩承包地的年租金为150公斤稻谷或250元现金,此服务方式针对常年外出务工农民。二是半包服务型:合作社只承包农户早晚稻两季机耕机收作业服务,粮食收益归农户所有,农户按每亩225元支付作业服务费,此服务方式针对亦工亦农的“两栖农民”。三是流动服务型:流动服务即以跨区作业为主,去年,全市农机合作社开展跨区作业面积9万亩,其中有48名机手受聘外地,专门指导烟叶种植和承包烟地机械作业。
农机合作社的问世与发展,在浏阳市产生了三大可喜效应。一是加快了生产要素的流动,仅2007年就促成10.4万户农民流转农用地70.3万亩,使亩均增值350元。二是加快了农产品加工步伐,经合作社机械集约加工,1根12元的原竹升值到60元,1公斤茄子从1元升值到100元,有效改变了“树卖方、果卖筐、菜卖堆”的粗放经营。三是加快了农民收入的增长,每亩早晚水稻机械作业成本仅358.3元,比人工节约304元,同时亩均年增效160元,两项合计每亩年增收464元。农机合作社年可节约机具维修费10%、油料5%,服务效率和效益大大提高。北盛农机合作社社长曹修叨,拥有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等大中型农机具5台,2007年产值达65万元,扣除成本净赚19万元,预计今年纯收入可达22万元。
“农机军团”持续发展后劲强劲
如何进一步推进农机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我们认为,当前应着力做好三项工作。
第一,加快结构调整,全面提升农机合作社的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浏阳合作社初期农机多为运输、加工机械,粮食生产机械极少,严重制约着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为此,浏阳市有关部门实行资金扶持向合作社粮食生产机械化倾斜,去年发放农机购置补贴等资金323万元,带动社会投入5500万元,有效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机械化水平。龙港农机合作社去年粮食生产机械发展到87台,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种植优质水稻4490亩,与隆平米业签订收购合同,走上订单生产之路。社长刘国斌拥有价值达35万元的粮食生产机械,被评为“全国种粮大户”。
第二,扩展机作领域,大力蓄实农机合作社持续发展的强势后劲。浏阳农机部门按照“引导而不强迫、扶持而不干预、参与而不包办”原则,建立联通全国农机市场的信息平台,大力培育遍布全国的农机经纪人队伍,全面、及时、准确地向合作社提供机作业务信息,促使合作社实现了由“门前小闹”向“跨区作业”的历史转折。永安农机合作社在大年初五,便开出65台大型农机,兵分三路到长沙县、望城县、株洲市开展大规模跨区作业。沙市农机合作社社长罗铁生利用各地农事时间差,将今年1月至12月逐月跨区机作表安排得满满的,仅上半年,罗铁生的3台农机就赚回12万元。全市10个合作社农机除留守本地耕作外,另有998台在河南、广东等地作业。
第三,强化政府服务,改善农机合作社的发展环境。浏阳市的主要做法是:一、社会通力协作,石油、国土、电力部门及乡镇、村优先安排合作社建库用地、用电、用油。二、排忧解难。去年旱魔肆虐、柴油供应中断时,浏阳市有关部门为合作社捐赠、组织机具2万台,调运物资2300万元,发放柴油300吨,免费抢修农机528台。三、全面推广机具,浏阳市有关部门结合6场最新农机演示会,开展“三算三看”:一算效益账,看发展合作社的必要性。机械作业可替代200人工作量,亩均节种16公斤、节肥50%、节药40%、增加蓄水量17%、提高产量21%。去年浏阳市有42.9万农民从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进入非农产业,城镇化率达35.4%,居全国前列。二算收入账,看发展合作社的可能性。去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348元,财政收入22.04亿元,同比增长16.8%、21.7%,均创历史最高。三算机遇账,看发展合作社的紧迫性。中央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为合作社带来发展机遇。“三算三看”,算动了农民的心,看动了合作的情,去年浏阳市农机拥有量达91793台,机作面积140.4万亩,农机服务产值10.26亿元,同比增长9.2%。今年一季度购机500台,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