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农民增收致富拓展新路——王口镇农业发展调查

2008年07月24日 09:47天津日报张红 臧璐璐 王思凤
    中国园林网7月24日消息: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目标,围绕着这一主题,静海县王口镇积极探索多种模式,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在“特”字上做大文章,有效推动了全镇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拓展了新途径。

    王口镇地处静海县西部,土壤肥沃,地下水质好,农业种植有着传统优势。近年来,他们依托资源优势,对全镇农业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大力发展高产、高效、生态农业,取得了明显成效。

    完善基础设施,化解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风险和压力。发展设施农业,水、路、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较大,单靠一家一户的农民去投资是很难做到的事情,王口镇通过采取县、镇、村三级联动的投资方式,帮助农民有效解决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问题,把农民的投资风险降到最低点,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面对发展设施农业对科学实用技术知识和种养经验需求大的情况,王口镇多次组织各村“两委”干部、种养大户和致富能手分赴北京通州永乐店、浙江省庆元县以及山东齐河等先进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并邀请市、县农业专家采取冬闲时节集中办班、农忙时节深入田间地头现场答疑解惑等方式,帮助广大农民熟悉掌握发展林地立体循环农业相关实用技术。与此同时,该镇还投资1000多万元完成两万亩中低产田改造,打机井25眼,铺地下管道30公里,修闸涵13座,有效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

    制定科学规划,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针对镇域内设施农业发展普遍存在档次低、效果差的问题,本着高标准、上档次的原则,围绕创建万亩林地立体循环农业示范区,对全镇设施农业发展进行了科学统一的规划,着力加快“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建成了张家村1000亩冬枣,东岳庄500亩芦笋,西岳庄300亩芦笋、500亩食用菌,南茁头300亩食用菌,朱家村1000亩优质棉、1000亩大葱,义和村大棚花卉等基地。

    搞好市场化服务,灵活林地经济发展模式。为推动全镇林地立体循环农业向规模化发展,他们采取由镇政府组织、农户自发报名参加的形式,注册成立了天津市国良林地菌类种植专业合作社、天津市坤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对全镇的林地立体循环农业(包括种植、养殖)统一注册品牌,实行集约化经营,对各类农产品统一购销渠道,实行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

    同时,因地制宜灵活选择适宜的林下种养模式,力求实现林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一是林粮模式。二是林菌模式。三是林养模式。此外,该镇还积极探索“林瓜菜”、“林棉菜”等多种林地间作套种模式,以及“林地采摘”、“林地旅游”等多种经营模式,力求尽快形成集“种、养、游”于一体的高效林地经济生态立体发展格局,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