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县区:4万亩荒山60天变青山

2008年07月21日 09:29昆明日报

 

    中国园林网7月21日消息:“林在城中、城在林中、村在绿中、人在景中。”这幅美丽画卷是今年2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仇和为昆明人描绘的盛景。“绿色动员令”下达后,短短几个月,过去灰头土脸的昆明真是愈来愈绿了。按照仇和书记“面山绿化环抱城市”的要求,除主城区外,昆明各县区从端午以来,抓住植树造林的好时机,仅仅两个月,就完成面山绿化41806亩,相当于3735个足球场的面积。其中城市面山22023亩,交通沿线19783亩,超过任务总量11.35个百分比。

    县区变化

    夹道浓荫直逼昆明

    从今年初开始,昆明市内掀起了大规模的“见缝插绿”行动,无论是在东风路、人民路、东寺街还是环西路,无论是从违法建设改成小绿地,还是在本来有树的地方加栽了第二排,第三排树,无不表现出昆明想要变绿的急切心情。那周边的县城又是如何展开行动的?带着这一疑问,记者近期走访了昆明市部分县区。

    在呈贡入城公路沿线,记者发现往日满目疮痍、大面积岩石裸露的山坡,如今仿佛披上了绿色的衣裳,而徜徉在呈贡县城街头,大街小巷草木蓊郁、干净整洁,犹如一幅优美的图画。踏入呈贡县城,随处可见的是街边、街角种植的各种绿色植物,炎炎夏日里显得格外的惹眼。

    “今年端午节没有到外地旅游,而是骑着自行车花了两天时间绕着呈贡新区老城转了一圈。呈贡现在太美了,绿树、繁花、小河,一步一景,连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呈贡人都流连忘返。”呈贡的李源向记者描述着近来身边的变化。在呈黄立交桥下,绿化带上新种的树木还用一些固定的铁丝牵引着。高大的滇朴枝繁叶茂,几名工人正在滇朴树下有序地种植一些较低矮的乔木,建好的绿化带上各种植物搭配和谐。而绿化带中间盛开的三角梅、杜鹃花点缀在万绿丛中,好一派绿树红花的场景。“现在街道上的树比以前多了,县城也更漂亮了!”在呈贡打工多年的临沧女孩周燕表示了自己对城市绿化的喜悦之情。

    绿色是一个城市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标志,城市绿化美化是一项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民心工程。不仅仅是呈贡,其他县区都在以惊人的速度推进城乡园林建设。

    “富民的树越来越绿,空气也越来越清新,在这里生活心情很舒畅。”70岁的老人刘文忠说。对于富民县的变化,身处其中的人常常习焉不察,但偏远山村的村民或阔别多年的人则感触至深。刘大爷是一位中学教师,在外地工作了十多年,退休后最终和老伴选择回富民居住。他说,以前整个县城都是灰蒙蒙的,一阵风吹来还会被沙迷了眼。可阔别这么多年回到家乡,一切都变了。自从回到富民居住,他和老伴每天都要出去晨练、休闲,好不惬意。

    据了解,从今年3月开始,富民县在不断扩大城区绿化面积,增加城市绿地空间,最大限度提高绿视率,提高绿化用地和生活环境质量。在螳螂川景观带、环城路景观带和昆禄公路景观带的建设中,不仅实现引绿、扩绿、融绿,把水体景观融入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还充分采用自然生态的方法,栽种大树杨梅、竹子、藏柏等适合生长的树木,并采取因地制宜,见缝插绿的办法,缺什么、补什么,千方百计创造更多的绿化空间,在建成区统一规划的指定地点种植5万株攀援植物,在县城打造了一条生态风景线。

    和呈贡、富民一样,嵩明、石林、寻甸……县县都在你追我赶,到处都在“见缝插绿”。寻甸提出:视野范围内不能出现塑料棚的身影;东川2个月种树340万株;嵩明喊出了8月以前植树造林100万株……

    采区绿化

    石头山上现奇迹

    

    滇池面山风景是昆明的“绿色肌肤”,不能被任意毁坏。过去的时日令昆明人难以回首: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利益的驱动下,无序开采矿石使不少面山剥了一层皮。红土石砾赤裸裸地暴露出来,滥开滥采不断给有着“花枝不断四时春”美誉的昆明制造着“硬伤”。山洪、泥石流、水土流失……绝不能再这样下去,“林在城中、城在林中、村在绿中、人在景中。”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求,更是人民群众生存的需求。于是,昆明拆临拆违建绿之风波及各县(市)区。

    在“五采区”最难的石头山上植树造林搞绿化,比啃“硬骨头”还难!可这样的奇迹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昆明市林业局局长张之亮告诉记者,在呈贡,他们就在名副其实的石头山上种起了200亩绿树。“作为林业人,我们一定要让石头山上种绿树的奇迹延续。”

    在呈贡新城的东面,有一座名叫黑龙潭山的荒山,是上世纪末遗留下来的废弃采石场。山上的树木本就少得可怜,再加上开发过程中的日砍月伐,整个黑龙潭山几乎都变成了不毛之山,环境极为恶劣。1年前,市林业局责成呈贡县林业局相关部门对呈贡的石漠化荒山进行治理,而当时,关于石漠化治理的方法,全省各地都还处于摸索之中,找不到一个行之有效的蓝本。

    荒山怎么变成青山?据了解,在黑龙潭山的石漠化荒山治理过程中,林业专家探索出一套适合滇池流域石质山区域生物治理的造林技术,造林模式和适宜的造林树种及地被植物配置模式。比如选择种植清香木、柏树、小铁子及地石榴等生长适应性强、根系发达,穿插石缝能力强的乡土树种。同时,还专门研究出春季观花、夏季观果植物配置,形成乔、灌、草、藤本植物四季景观配置模式,不仅达到石漠化生物治理的效果,还使呈贡新区面山绿化有更强的景观效果。

    “这山荒了很多年,周围村庄的许多小孩从小就没见过这山上长绿树。”呈贡县林业局工作人员介绍说,为了让沉睡的荒山醒来,呈贡县林业局的技术人员每天都格外忙碌,深入田间地头,采用爆破、空压钻探震动、表土堆积、客土、就地取石块垒砌等新的整地方式,不仅减少对原有植被的破坏,还极大地提高了造林成活率。最终,他们的耕耘有了丰硕的回报,黑龙潭山的苗木成活率率已达到95%以上,不仅为呈贡人创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也为下一步面山及五采区绿化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