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保苏铁:见证广西生态保护事业发展的30年

2008年07月16日 11:02广西新闻网王万程 张东安 潘高望
    中国园林网7月16日消息:德保苏铁不是德保的苏铁!

    这一点,苏铁原产地德保县敬德镇扶平村上平屯60多岁的村民黄明喜十分清楚。

    30年前,郎卡玛山下,上平屯乡风淳朴,数百村民过着平静的日子,在他们的生活中,从来没有关注过苏铁。

    黄明喜说:“以前,打猪草时我们都不会碰这种长满刺的植物,因为,猪不吃。”

    30年后,专家、外国人,陆续出现在这个不起眼的小村。他们谈论着苏铁,谈论着上亿万年前的故事,说到了恐龙,说到了大熊猫,也说到了“活化石”。

    这些故事,村民好奇,但并不诱人。

    诱人的是:村民知道苏铁每株价值数万元。德保人突然发现自己生存的地方,竟然藏着如黄金一般珍贵的植物。同时,他们也知道,这如黄金一般珍贵的植物,不属于德保,它属于全世界,属于全人类。

    该如何对待苏铁?黄明喜说:“无经费,全义务,我们村人把苏铁当国宝守护。”

    改革开放30年来,围绕着德保苏铁,国内发生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意义的故事。7月7日至10日,记者前往德保苏铁原生地,试图以此窥探自治区改革开放30年生态保护事业之发展。

    发现:震惊国际的消

    一变:放下锄头休耕拿起铁锨植树

    改革开放前,山里人为了生存,不停地开荒、开荒,种田、种田……大山里的生态环境,在“农业学大寨”的进行曲下,遭受摧残。

    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更刺激了人们开荒种田的干劲,山坡上,有土的地方几乎都种上了玉米,再加上村民伐木烧柴,生态破坏继续。

    那时,国内在生态保护事业上才刚刚起步,山里人尚不知道保护生态的意义。苏铁在村民的眼里,只是一种其貌不扬的植物,大家都对它熟视无睹。

    苏铁的生存环境遭受破坏。

    1996年,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高级工程师钟业聪陪同美国植物学家来这里采集马尾松标本,偶然发现了一株从没有见过的“铁树”。

    钟业聪当场惊跳起来,自己发现的是一种新的苏铁物种:这种苏铁与已知的其他品种都不相同,保留着更多的苏铁最原始的特征。从分枝、分叉等特征可以推知,至今大概已有三亿八千万年的历史了,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后来经多位植物学家鉴定,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新种”,它被命名为——“德保苏铁”。

    不久,钟业聪和陈家瑞联合发表了关于德保苏铁新种的论文,引起了国内外植物学界的高度重视。国内科学工作者争相前来原产地考证。

    199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派出专家组前来考察,德保苏铁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礼遇。

    也就从那时候开始,上平屯,这个静默的小村子轰动了。人们开始知道,这种其貌不扬的植物,在距今250万年前,在第四纪冰川的严寒袭击下,绝大部分灭绝了。全世界现存苏铁类植物仅3科11属约280种,星散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我国仅在广西、云南、广东、福建、海南等地有少量分布,仅存1科1属24种,全部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

    一时间,官员、学者、专家聚集小山村,区内外志愿者亦蜂拥而至。

    原本对生态环境一窍不通的村民,渐渐觉醒,放下锄头,停止开荒,转而植树造林,营造良好生态,保护国宝——德保苏铁。

    迁地:逼出来的保护之道

    再变:疯狂盗挖逼走国宝痛定思痛重塑生态

    德保苏铁的知名度,在国际上日益提高,国内外不少人出高价雇人去德保盗采。

    当地人的“土篱笆”,挡不住外人贪婪的欲望。

    据钟业聪介绍,在德保苏铁的价值被发现后,由于保护措施不力,一些不法商人经常前来大肆收购苏铁,在德保苏铁现有的八个分布点中,有两个点的德保苏铁几乎被挖光。最初发现时,当地德保苏铁的野生数量有2000多株,在遭受一连串盗挖破坏之后,野生德保苏铁数量一度剧减至600株左右。

    专家们担心:经历了3亿多年都没有灭绝的德保苏铁,有可能毁于人为劫难。若不积极采取保护措施,未来几年内德保苏铁资源可能会损失殆尽!

    当时,在苏铁保护上,当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当地村民的环保意识有待提高;二是经济尚不发达,投入资金有限;三是人才资源匮乏,经验不足。而此时,广东深圳对苏铁的保护却达到了国际规模——1994年底,深圳仙湖植物园开始兴建“国际苏铁保存中心”,成为苏铁类植物迁地保育和研究的重要场所和基地。

    1997年,深圳仙湖植物园的苏铁研究者李楠博士前往德保考察珍稀的德保苏铁,提议对德保苏铁施行“迁地保护”。但是,当时大多数专家依据国际上对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常规性操作,更多地主张“就地保护”。

    当地政府官员、学者、专家,在综合研究分析实际情况后,力挫“常规性操作”,认为:为了保护人类共同的财富,把这些濒危物种迁移到条件较好的保护区或者专门的研究机构所在地,进行异地培养和繁育,不失为最好的保护办法。

    群策共议后,德保县政府决定赠予李楠一株德保苏铁茎干,让她带回深圳进行异地育种保护,从此,德保苏铁在深圳萌芽。

    2002年12月,深圳仙湖植物园“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国家苏铁种质资源保护中心”开建,德保苏铁异地保护再掀高潮。

    此时,八桂人亦解放思想,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欲快速构建苏铁保护体系,重迎苏铁回归。

    自治区环保、林业、教育部门,多次组织志愿者到山沟里宣传绿色生态,唤起人们保护生态,保护苏铁生态环境的意识。

    广西师范大学在上平屯建起了广西第一个德保苏铁保护教育基地,并多次组织学生志愿者上山下乡宣传环境保护知识。

    为防止贪婪者盗采苏铁,当地村民自发组织了“保护小组”,空闲时间经常巡山,多次捉到盗采者。当地村民还小心翼翼地收集苏铁的种子,播种于山上,目前,仅在上平屯,苏铁已由600株恢复到870多株。

    黄明喜说:“做这些事情我们全是义务,没有经费。我自己就培育苏铁100多株,从来没有卖过。”

    回归:开创濒危植保先河

    三变:引领国际先进水平

    构筑绿色生态屏障

    八桂人励精图治,生态环境日新月异,近8000万亩重点公益林,守护壮乡。

    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是迎接“移居”深圳的德保苏铁“回归”的基础。

    在我区,各种森林分布于八桂重要江河源头、江河沿岸、大型水库周围、岩溶地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铁国道两侧等重要生态区位,形成以大中型水库、自然保护区为“点”,以江、河、海沿岸,道路两旁,国境线内侧为“线”,以江河源头、岩溶石漠化地区为“面”的合理布局,构筑了广西绿色生态屏障。

    其中各类自然保护区区划重点公益林面积557.1万亩,占全区重点公益林面积的7.15%,为壮乡丰富多彩的种质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提供栖息地和理想的保护场所。

    自然保护区更保存了广西90%的野生动物种群和75%的高等植物群落,是国家重要的物种基因库。

    良好的生态,为苏铁回归创造了环境,八桂人呼吁国宝苏铁归来。

    2008年4月2日,500多株健壮的德保苏铁苗木从深圳回到广西“老家”德保,被小心翼翼地种植在黄连山—兴旺自然保护区,开始了它们自然野生的新生活。

    这一举措,开创了中国系统性濒危植物保护“回归”先河,领先国际水平。

    也就在当日,郎卡玛山脚下,敬德镇扶贫村挂牌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以濒危植物命名的校园——德保苏铁小学,当地400多名小学生开始系统接受生态理论学习。

    7月9日,记者走进该校,发现小学生们耳濡目染绿色教育,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已在心里萌芽,一名不满十岁小学生口若悬河地给记者上“苏铁知识课”。

    仙湖植物园主任、植物胚胎学博士李勇说:“我们从大自然索取的太多,现在到了反哺大自然、丰富植物群的时候了。”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李振声说:“一个物种可以左右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一个基因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

    国家林业局保护司副司长贾建生说:“通过苏铁回归来唤起人们对植物的关注和保护热情,我想这已经超出了苏铁保护本身的意义。”

    记者采写此文,以苏铁为入口,反思改革开放30年:广西从无序开荒破坏生态,到封山育林守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再到积极参与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