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6月3日消息:作为一名多次参与绿地规划工作的绿化工作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和震灾后的反思,笔者建议灾后重建规划中,应给予地震避难公园建设以突出地位。
我们不能忘记,在四川大地震发生后,成都人民公园内迅速搭起的数百顶帐篷;成都妇产医院内的产妇婴儿被迅速转移到医院楼前绿地内。这充分反映出,公园绿地在地震发生后的重要作用。因为它们是灾民安身立命、避难的重要场所。事实上,如果没有这么一个场所,所有后续救援工作也无法迅速开展。
从电视画面上我们同样也看到,在其他受灾城市,部队在废墟或路边为灾民搭建的“帐篷村落”。它们和“公园帐篷村落”比起来,不但住着不舒服,还因为线路太长不便于管理,并影响到道路交通及救灾物资的发放。
上述两个现象充分说明,灾后确实需要地震避难公园;一些地方尤其是山区还十分缺少这种地震避难公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可以说各地的公园绿地都在迅速增加。但如何在规划建设这些公园时,把防震减灾的主题考虑进去,使他们同时成为“地震避难公园”,却有许多功课需要我们去做。
笔者以为,作为有应急救灾功能的地震避难公园,作为防震减灾的避难场所,地震避难公园有明显区别于普通公园的独特要求,而不是在已有公园中多加块牌子、增加点标志标识那么简单。
首先,地震避难公园的选择布局应该匀称。也就是说,在居民出门最多不超过500米的任一方向,便能找到一个避难公园。二是地震避难公园的构建应以疏林草地为主,便于集中搭建帐篷和安置更多的人员,有利于救援及善后工作的开展,而不应是密林、灌木林和月季等木质花卉园地。三是地震避难公园应该出入通畅,地势平坦,不能有水面和绿篱阻挡。四是公园内不应栽植有毒、有刺植物,以免人们受害、受伤。五是公园内有水电设施,能提供应急照明和方便生活用水取用。地震避难公园这些特殊的要求,我们现在的公园却无法担当,有的还恰恰相反。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争分夺秒进行灾后重建的时候,一定不要忽视地震避难公园的建设。过去大家对山区城镇建公园不理解,认为山区城镇寸土寸金,周边有森林,生态环境较好,本就不多的平地,应该建房、耕种。但通过这次地震灾害来看,山区规划不可忽视避难公园建设。因为它不仅供群众休闲娱乐健身,更重要的还在于灾难降临时,群众能迅速逃生。
山区如此,大城市更是如此。最近笔者发现,人们交流中常提及这样一个话题:要是地震发生在自己的城市,又会是怎么一种结果?我想,人们最大的担忧,首先是地震来临时该往哪儿跑?而像此种情况,绝不是笔者所在的小区独有,也绝不是笔者所在的城市独有。任何基础设施的建设,功能都是第一位的。公园不仅要好看、美观,更重要的是功能的拓展延伸,做到实用。因此上说,灾后重建快马加鞭,地震避难公园切莫等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