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林改,绿富同兴的四川密码

2025年02月12日 10:35中国绿色时报张学敏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大实践,也是实现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四川持续聚焦“林改四问”和“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守正创新,探索实践,谋求突破,接续作答。深化集体林改的新蓝图正在加速转化为生态美、百姓富的实景画。

稳舵扬帆 林权流转绘绿图

“拿到证了,心里踏实。”成都市蒲阳街道和平社区铜马沟村,村民们手捧崭新的股权证,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过去,因林地边界模糊、质量参差不齐,加上社区合并与土地流转的影响,部分村组无法将林地确权到户,铜马沟村集体林地确权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面对困难,街道党工委成立工作专班,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会商和综合研判。在广泛听取村民意见的基础上,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最终确定了《铜马沟集体林地份额量化工作方案》。该方案遵循“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原则,采取股份制管理模式,对原由集体经营的2505.82亩林地进行股权量化到户。759本股权证的顺利发放,让村民们吃下了“定心丸”。

集体林地是山区农民重要的生产资料。通过改革,集体林地明确了所有权,稳固了承包权,放开了经营权,保障了收益权,让农民真正成为山林的主人。

“以前我们的林地分散经营,效益很低。现在通过‘三权分置’,实现了林地的集中连片经营,我们的收入也随之增长。”在内江市威远县,放活林地经营权的成果同样显著。在确保集体所有权不变、稳定农户承包权的前提下,当地鼓励农户以“量化折股”的方式,将林地经营权流转至村集体经济组织。

“2023年8月,我们首先启动了权籍调查工作。”威远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股股长龚虹源介绍,“为优化颁证程序,我们与不动产登记系统开发公司合作,着重完善了林地经营权颁证的模块。”为确保林权流转工作规范有序,威远县制定并实施了严格的流转方案。通过航空摄影、地面控制测量等技术手段,开展权籍调查,摸清权属分布,固定建设边界。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四川林地承包经营权得到了有效落实。目前,全省已确权集体林1.7亿亩,颁发林权类不动产权属证书1500万本,确权颁证率高达90%。

在集体林权流转方面,四川出台了林权流转管理办法,健全集体林权流转管理制度,建成省级林权流转交易平台网点133个,搭建起全省统一的林权交易市场体系。

截至2023年底,全省累计流转林地2476万亩,集体林重点县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2169元,较改革初期有显著提升。绿荫之下生机勃勃,改革综合效益初步显现。

精准灌溉 金融活水润绿林

每到金秋时节,自贡市荣县观山镇方冲村漫山遍野的油茶树果实累累,饱满诱人,油茶花竞相绽放,洁白如雪。

“油茶就是咱们的金果果,得想办法为它保驾护航,让它更值钱!”一位种植户感慨地说。这不仅是他个人的心声,也是当地所有油茶种植户的共同愿望。

自贡市特设推进工作组,整合多方资源。市财政每年拨出50万元专项资金助力油茶产业壮大。市农业融资担保公司创新推出“茶油保”专项担保产品,重点扶持茶叶、油茶产业,贷款利率、担保费率直降20%,这一创举在四川尚属首次。

“茶油保”的推出,极大提升了资金的周转效率,为林农解除了后顾之忧。其他金融机构随即响应,推出“油茶贷”等信贷新产品。政策性森林保险保费补贴政策的实施,更是为油茶产业发展撑起了一把坚实的保护伞。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自贡市正将林业资源不断转化为资产资本,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体系。”自贡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自贡的先行先试是全省改革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林农们面临着评估难、担保难、流转难、贷款难等问题。为此,四川积极探索林业投融资新机制,相继出台林权抵押贷款、政策性森林保险、财政贴息、生态补偿等政策制度,构建“评估、收储、担保、流转、贷款”一体化的金融服务体系。一系列极具特色的金融产品应运而生,努力打通林权融资的“最后一公里”。

全省累计实现林权抵押贷款300亿元、贷款余额209亿元,林权收储担保10.35万亩、金额4256万元。省级以上公益林补偿标准提高到16元/亩,较2008年增长2.2倍。近5年中央财政贴息2.15亿元,较上一个5年增长3.8倍。

集体林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林业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双向结合,实现活了林权、富了林农、绿了群山。

凝心聚力 新型主体育绿潮

许代高,威远县小河镇当地有名的羊肚菌种植户,正在自家门口满心欢喜地盘算着一年的丰收账:“凭借科学的种植技术,每亩地羊肚菌的产量在200—300公斤,收入在2万多元。这比以前只知道砍树挣钱多啦!”

从砍树人到看树人,从卖木材到卖生态,许代高身份和观念的变化,得益于威远歌胜林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入驻。该公司在小河镇流转了130亩松树林,借助内江市农业科学院的专业技术力量,林下种植羊肚菌,实现了林业资源的多元化利用。而在越溪镇俩母山村,村民们则以“租金+分红”的灵活模式,将3279.73亩林地经营权流转给该公司,用于种植工业原料林,未来可通过制作家具板材等提升经济效益。

“权”定之后,“联”是关键。威远县创新构建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林农、大户、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参与储备林建设项目,实现了共营共管。同时,通过完善联农带农模式,项目公司优先聘用本地劳动力,既解决了林区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又促进了地方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稳定。

无独有偶,一场名为“林业共营制2.0”的改革,也正悄然引领着成都林业迈向新生态。“林地股份合作社+林业职业经理人+林业综合服务”的林业共营制新模式,让成都在适度规模经营之道上步履不停、稳健有力。

季崧林地股份合作社与崇州市红旗村的合作,不仅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的林业就业岗位,还通过创新的“保底分配+二次分红”机制,确保了村民收入的持续增长。金堂县龚家村通过“集体经济+”发展机制,推进油橄榄产业融合发展,年产值近百万元,创造了近800个就业岗位,显著提升了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成都的这些答卷,折射出四川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的显著成效。针对集体林地分散细碎的特点和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现状,四川各地规范有序推进集体林权流转,促进集体林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同时,通过财政奖补、社会化服务等方式,大力培育林业新型经营主体,释放林业发展潜能。

全省现有林业规模经营主体2954家,其中国家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34家、国家级农民林业专合社47家。不少地方探索出“林业共营制”“林地股份合作社”等模式,初步构建起新型林业经营体系。“小农户”融入“大市场”,新型经营主体的持续壮大,正引领着四川林业走向更加繁荣、更加可持续的未来。

提质赋能 产业融合增绿效

山区林区乡村振兴的希望在山、优势在林。改革正使沉睡的山林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潜力,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让森林日益成为农民的“摇钱树”与“聚宝盆”。

走进崇州市的无根山竹艺公园,一片绿意盎然,四季耸翠、挺拔修长的竹子是最显眼的风景。无论是漫步竹海,还是静赏竹影、细听竹涛,这里总有方式让人沉浸其中,重新认识山林之美、乡野之幽、竹林之韵。

这是成都延伸林业产业链、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一个典范。森林资源是集体林区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崇州市、大邑县等地通过整合林地、林木、闲置农房和宅基地等多类土地资源,盘活林区、矿区、镇村闲置公有资产,集聚人才和资金,推动林商文旅体有机融合,发展生态旅游、度假康养、林盘休闲等复合产业。崇州村集体以2100亩林地入股合作共建竹艺公园,每年获得保底收益90万元,参与的农户人均每年可获得保底租金收入850元,门票超过10万张之后,总收入的5%也将作为村集体分红落入农户们账户。

此外,以重大生态项目为牵引,成都创新“公园+”“绿道+”“森林+”等模式,打造生态体验、文化创意、体育运动等复合场景,全市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总价值约为2100亿元。

“‘森林+’改革,养林又养人”的生动实践,同样在达州市开江县取得亮眼成绩。依托集体林生态资源,开江县绿色林下养殖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并从林下养殖扩展到中药材、菌类、茶叶等林下种植。合作社注册商标“禽畜兴林”成为本地小有名气的绿色生态品牌。一些社员还依托森林风光与优质林农产品,发展起特色农家乐,进一步提高经济收益。

改革激活了产业发展的“一池清水”。近年来,在林场的技术指导下,开江县林业国企已完成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经营项目近20个,累计经营收入2000余万元。通过实施“林业国企+专合社+农户”利益联结模式,林场带动周边800余户困难群众户均年增收5000余元,林场专职护林员人均年增收近3万元,实现了“护林又养人”的双重目标。

改革撬动四川发展的机遇。全省林草产业基地超过1亿亩,其中现代林业产业基地超过3600万亩。全省现有经济林面积超过5500万亩、林下种养和采集面积超过2000万亩,林粮年产量超过1400万吨、年产值超过1600亿元。

广元、巴中等地通过多途径发展“林粮”,林农人均增收超过3000元。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通过流转林地种植林下中药材,吸纳近1000名低收入农民就业,人均年收入达8000元。

展望未来,四川将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改革持续完善配套政策,破除壁垒,促进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林业积聚。推动广大集体林区“三绿”并举、“四库”联动,力争到2030年,盘活林地1亿亩、年产林粮2000万吨、实现产值3000亿元,奋力书写四川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好画卷。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