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题一
地理限制难建中央生态林
中国园林网6月24日消息:“海德”到了重庆,更多以崇尚原生态的“理念”形式出现。李光明坦言,真正意义上的海德模式很难在重庆全盘复制。
海德公园占地160万平方米,最大的特色当属它的中央生态区功能。而在正在发展中的重庆,主城区大都已建成“水泥森林”,虽然市政府在危旧房改造中明确规定,危旧房拆除后将有50%的土地用于建设绿地,但由于各区危旧房分散在不同片区,很难集中成大块绿地。
但这样分散在不同片区的小块绿地,也将被充分利用起来,种植大型乔木、形成一个个小型的、分散的城市森林,让老百姓真正受益。而新规划的公园多在离主城区较远的新区,由于地域限制,“中央生态林”很难现身重庆。
但在北部新区经开园,规划中的龙井湖公园,未来或可一显“海德公园”神韵。李光明介绍,在目前的规划中,这座公园的占地面积达到上万亩,市园林局拟将其打造成以乔木、湖水、绿地为主的重庆市“海德公园”,目前相关方案正在报市政府审批中。
难题二
选址潜规则困扰公园发展
另一个困扰“海德模式”在重庆发展的因素是公园的选址。
目前在重庆已建成的公园中,绝大多数都是以坡地、沟谷地以及高压线下的地块。市民比较熟悉的枇杷山公园、鹅岭公园都是这类公园的代表。
而一些公园则远离城市主干道,龙头寺公园的大门朝向就数度难倒市园林局的专业技术人员们,因为“数度缩水”的龙头寺公园规划的边界线跟主干道相连接的很少,市民要进入公园极不方便。据了解,目前在重庆主城区,除了花卉园三面与城市干道相连接外,大多数公园选址都不能达到二分之一边界与城市干道重合的标准。
这样的选址历史由来已久,而究其原因,市园林局规划设计处处长黄建说,城市建设中,各种矛盾十分突出,牺牲绿地来解决矛盾,这往往是最直接、代价最小的做法。这反映出的是意识问题。
难题三
随意置换使绿地变相缩水
“绿地是城市建设规划中,最容易被‘调整规划’的用地。”市规划设计院高级工程师赵芾语出惊人。
“只要总量不变,绿地被置换是很容易的。”赵芾说,比如一块渝中区的绿地指标被调整到歌乐山,由于普通群众很难对周围绿地的面积大小有概念,因此少有人发现并举报,而歌乐山遍地森林,要建起这一块绿地的位置来并不是难事。这样一来,绿地的总量没变,但实际规划在渝中的绿地却就此被神不知鬼不觉地改变了用途。
而只有解决了绿地“缩水”,被随意置换成坡地、谷地等问题,“海德模式”才能真正意义上为老百姓造福。赵芾建议,将每一块规划中的绿地都落实到每一个人头上,一旦这块绿地改变用途,此人就将作为完全责任人受到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