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国花?“国家把本国人民喜爱的花作为国家的象征,这种花叫做国花”。所谓国花,就是用公认的花卉来代表国家的群众性表征。她是民间推选的国家象征,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民族气质、民族感情,体现人民的民间意志。世界各国大多都有自己的国花。如美国的玫瑰,德国的矢车菊,意大利的菊花,法国的鸢尾花,荷兰的郁金香,阿根廷的木棉花,智利的百合花,坦桑尼亚的丁香花,澳大利亚的金合欢。中国周围国家:俄罗斯的向日葵,日本的樱花,韩国的木槿花,柬埔寨的水仙花,老挝的鸡蛋花,泰国的睡莲,新加坡的万代兰,印度的荷花,尼泊尔的红杜鹃……而中国的国花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是梅花。
根据1994年全国人大八届二次会议第0440号“关于尽快评定我国国花的建议”议案,批转农业部办理,责成中国花卉协会负责具体组织。中国花卉协会即在全国有领导有组织地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评选国花活动。成立了国花评选领导小组,经专家小组讨论确定了我国国花评选条件为:(1)栽培历史悠久,适应性强,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影响,在国际上居领先地位。(2)花姿、花色等特性能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性格特征。(3)用途广泛,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具有较高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在评定过程中,有说一国一花:梅花;有说一国两花:梅花、牡丹;有说一国四花:牡丹、荷花、菊花、梅花,至今尚未有定夺。吾认为,一国就一花,一花就梅花。理由如下:
梅花象征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梅花的历史当然比人类史要长,中华民族栽种梅花的历史是与国家的出现相伴随的。夏商周时代就有栽种梅花的历史记载,从应用和栽培历史看,梅花应用历史长达7000多年,引种栽培历史3000多年。《尚书》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大戴礼·夏小正》曰:“五月煑梅,为豆实。”《诗经》有:“摽有梅,其实七兮;摽有梅,其实三兮”的记载。1975年在河南安阳殷代墓葬中出土的铜鼎里,发现了一颗梅核,距今已有3200年。史书经典的记载,说明梅花在我国栽培时间的久远,也说明梅花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深远。中华民族是世界文明古国,但她仍焕发出强大的青春活力。诚如鲁迅所说:“中国真同梅树一样,看它衰老腐朽到不成一个样子,一忽儿挺生一两条新梢,又回复到繁花密缀,绿叶葱茏的景象了。”鲁迅还把这几个字“只有梅花是知己”篆刻在石印上,以明心志。被喻为“民族魂”的鲁迅,视梅花为知己,其说亦有深刻涵义。
梅花是万物之始的时序花,也是中华大地的报春花。何逊《咏早梅》诗:“兔园摽物序,惊时最是梅。”古时计算一年的开始,以农历十一月冬至后阳气在地下上升为起数,二十四节气,应节时花始是梅。清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梅花惟岭南最早,冬至雷动地中,则开地上。盖其时火之气不足于地,而发其最初之精华,故梅开。水之气上足于天,而施其最初之滋润,故雪落。雪,泄也,从肃杀之中,泄其一阳之精,以为来春之生生者也。雪深则水气足,梅早则火气足。火气足而为天地阳生之始,阴杀之终,使万物皆复其元,梅之德所以为大。”梅之得时,或喻梅有“四德”:“初生为元,开花如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
梅花是我国大部分地区最有影响的花。我国的国土属热带、亚热带、温带和高原寒冷地地区,只有梅花在各个地区都可以生长,从塞北到海南,从西藏到台州,既有野生,亦有栽种。刘禹锡诗句“塞北梅花羌笛吹”和屈大均诗句“岭梅一岁再开花”,都说明了这一点。我国的梅花原本就多生长在北方,特别是华北、西北等地,“梅花欢喜漫天雪”嘛,其基础是可以忍耐漫天雪。山西人未有发明使用酸醋当多用梅替代,曹操征讨张绣引出“望梅止渴”之处,以及与刘备“青梅煑酒”之地,当在黄河流域。然近世以来,梅花却变成多生长于长江、珠江流域,这说明了气候的变化,地球的变暖,水资源的短缺,荒漠化的威胁。梅花生长的特点,除了需霜雪寒冷的气候,还需水分的滋润。张谓《早梅》诗:“一枝寒梅白玉条,廻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这一枝寒梅“花先发”的原因不就是“临溪”和“近水”的原因吗?从梅花生长的地域变化,可看到人类过分掠夺水资源所带来的危害,难道不值得生活在缺水的中国北方人们的警觉吗?通过从梅花生长地域发生的些小变化,实在值得所有中国人对提高环境保护的敏锐意识。
梅花是我国植物种类中无论是花姿、花色、花果等特性都最具影响的花。植物的花有水中花和土上花,有些国家选取水仙花、荷花、睡莲等水中花为国花,我国应选土上花为国花,这一点应可在国民中取得共识。土上花有室外栽种和室内栽培,梅花既可室外栽种又可室内栽培。土上花还有草本植物花和木本植物花。木本植物花又有灌木花和乔木花,乔木花和其它花木相比,在空间的影响要高要远,选乔木花为上选。中国的乔木花,春天有凯旋英雄式的木棉花,夏天有沁人心肺的玉兰花,秋天有四溢飘香的桂花,冬天有傲霜斗雪的梅花。木棉花为广州市花,玉兰花为上海市花,桂花为杭州市花,梅花为南京、武汉市花。除此两个省级市花外,地级市花亦有梅州、无锡、镇江、泰州、台州、淮北、鄂州、丹江口等。花可分有香之花和无香之花,乔木花除木棉花外,玉兰花、桂花、梅花皆为有香之花。花型有大、中、小之分,梅花属中型。花又分一色之花和多色之花,梅花为多色之花。2005年春武汉东湖梅园展出一株梅花,开出了粉红、深红、血红、淡绿、粉白、淡白等多种颜色,令赏梅者眼界大开。花还分无果之花和有果之花,梅花是一有果之花。
梅花作为中国的国花具有和谐的社会意义。构建和谐社会是新世纪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谐社会是由国和、家和、人和三大部分构成,人和是重要的基础和根本。人和主要靠的食和、衣和、住和、行和,而食和是重要的前提,梅在食和中具有一定的意义。据《左传》记,齐景公向晏子请教“相和”与“相同”的差异时,晏子回答说“相同”是白水调白水,单一“谁能食之”。而“相和”好比做羹汤,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肉,用柴草烧煑,厨吏调和味道,使之适中,咸酸不够味就增盐梅使之变浓,太咸太酸就加水冲淡,君子吃了这羹汤,就会心平气和,晏子并举《诗经》:“亦有和羹,既戒既平”句论证。由此观之,“和羹”是人们“心平气和”的重要物质保障,而“盐梅”则是制作“和羹”的重要调料。而“盐梅”的使用还必须随着季节变化灵活应用,《周礼·天官》载:“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使用“盐梅”的时间季节、份量多少,与人的相和、社会的和谐,甚有干系,手握锅铲的家庭主妇主男们,“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执政者们,不可不慎!
梅花作为中国的国花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梅花作为中国的国花,曾在1929年中华民国政府予以确定。邓丽君演唱的《梅花》:“梅花梅花满天下∥愈冷它愈开花∥梅花坚忍象征我们∥巍巍的大中华∥看啊遍地开满梅花∥有土地就有它∥冰雪风雨它都不怕∥它是我的国花……”,此歌唱遍海内外。1982年香港《明报》发文《赞成以梅花为国花》:“千百年来梅花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精神结下不解之缘。中国如选国花,实非梅花莫属,而梅花也只会被中国考虑为国花,因为在其它国家根本少见。……事实上,如果海峡两边都用同一种国花,实有助于国人在精神方面的和谐融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对梅花情有独钟,写下了《卜算子·咏梅》一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有国花建议者提出“一国两花”,理由一是:“双国花”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如日本以菊花与樱花为双国花,墨西哥以仙人掌与大丽花为双国花。其实日本的国花就是樱花,菊花是意大利的国花,墨西哥的国花就是大丽花。理由二是:“一国两花”与“一国两制”、“一国两字”相适应。其实“一国两制”和“一国两字”是中国小平的权宜之计,而非中国大平的长治久安之策。祖国要统一,一国一花好。一个国花就是一个中国的标志。梅花就是中国国花的标志。
梅花作为中国的国花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花的经济价值意义,既有在花的本身,又有在于其果实。中华国花的象征意义也是同样的,最怕的是选出“华而无实”之花。一般的花果都是春华秋实,惟梅花却是“冬华春实”。梅花的果实梅子,其经济价值体现在“盐梅”和“糖梅”中,即体现在人们吃饭和生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和羹”是人们食饭不可或缺的佐品。清朝李渔认为:“有饭即应有羹,无羹则饭不能下。”“饭犹舟也,羹犹水也。舟之在滩非水不下,与饭之在喉非汤不下,其势一也。”制作羹汤,烹调需“盐梅”。最新科学论证,健康饮食最佳汤水有绿茶、红酒、豆浆、酸奶、骨头汤、蘑菇汤。红酒加盐梅,既娱愉悦,又增食欲,尚可“煑酒论英雄”。“糖梅”即话梅,妇女怀妊所喜佳品。谚云:“糖梅甜,新妇甜,糖梅生子味还甜。糖梅酸,新妇酸,糖梅生子味还酸。”有些地方的习俗,嫁女者无论贫与富,娘家皆予“糖梅”嫁妆以随。梅在饮食业和医药行业的经济价值,是众人皆知的;而在旅游业、园艺业以及审美领域的经济价值,是有目共睹的;如将梅花确认为国花,其文化经济价值,那将是无法估量的。
梅花作为中国的国花具有象征的军事意义。“望梅止渴”是人所共知的典故,原出于《世说新语·假谲》中:“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三国演义》也有提及,都赞扬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足智多谋,以思维神经反应原理化作行军的动力,解决了用兵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再者,古代行军,为奇袭敌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