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被世界誉称为“园林之母”。但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确立了国花,中国却迄今尚未确认国花。二十几年来,为确定哪一种或哪几种花木为国花进行过几次激烈争斗。日前随着全国两会的闭幕,2005年春再次兴起的国花之争又一次以没有定论而暂告平息。
旷日持久的国花之争
在中国的历史上,清朝末年慈禧曾封牡丹为国花,并在颐和园建国花台。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曾定梅花为国花。1942年曾勉教授发表了有关梅花品种分类的论文《梅花:中国的国花》(英文专刊)。现在的台湾仍视梅花为国花。邓丽君演唱的《梅花》:“梅花梅花满天下∥愈冷它愈开花∥梅花坚忍象征我们∥巍巍的大中华∥看啊遍地开满梅花∥有土地就有它∥冰雪风雨它都不怕∥它是我的国花……”,这首歌已经唱遍了海内外。
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没有国花。1982年陈俊愉院士在《植物杂志》发表文章《我国国花应是梅花》,首次倡议以梅花为中国的国花。文章发表后,海内外舆论一片哗然。1982年香港《明报》曾专发了一篇社评《赞成以梅花为国花》,其中有云:“从曹孟德的扬鞭遥指梅林、诱导兵士‘望梅止渴’,到林和靖传诵千古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千百年来它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精神结下不解之缘。中国如选国花,实非梅花莫属,而梅花也只会被中国考虑为国花,因为在其它国家根本少见。……事实上,如果海峡两边都用同一种国花,实有助于国人在精神方面的和谐融洽。”同年,在一些著名植物学家的大力支持下,受中国植物学会的委托,《植物杂志》编辑部发起讨论国花,并得到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国广大群众的积极响应,纷纷来信参加评选。投票结果表明:推荐梅花作为国花的最多,牡丹、菊花次之。喜爱梅花的群众认为,梅花是中国之花,是春信之花;梅花为我国特产,是民族与英雄的象征。梅花美丽、清香、挺拔,顶寒傲雪,五湖四海为家,传芳几千年,遍及河山几万里,是中华之魂魄,代表中华气节。
1986年11月20日上海文化出版社、上海园林学会、《园林》杂志编辑部、上海电视台“生活之友”栏目联合主办的“中国传统十大名花评选”,结果依次是梅花、牡丹、菊花、兰花等。由于这次中国名花评选活动,组成了以陈俊愉教授为首的114位专家的评委会,是全国性的评选,又由于结果是1987年得出的,所以往往称为“1987年的中国十大名花评选活动”。
这次活动不仅实现了陈俊愉的初衷,而且也让他在国花的定位上产生转变:由一国一花到一国两花。他认为,一是为了照顾地区差异,二是两种花都曾先后做过我国的国花,要考虑到历史的延续性。三是一国两花在国际上也并不少见,日本以菊花和樱花为双国花,墨西哥以仙人掌和大丽花为双国花。1988年陈俊愉主动提出以梅花、牡丹作为中国的双国花,他在《园林》杂志1988年第1期上发表了题为《祖国遍开姊妹花》的文章。同年,他和时任中国牡丹芍药协会常务副会长(现任会长)的王莲英联名致函中央领导和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负责人等,力陈“一国两花”的互补性、优异性与代表性。
1991年,有一家名叫《花卉》的杂志重打锣鼓另开张,再一次搞起了评选国花的活动。这次活动还请出了一位曾经担任过很高职务的女领导同志作为最高主持人。不久之后,众多媒体公布了这次的评选结果:牡丹当选国花。为此,一些著名牡丹产地如洛阳、菏泽等,还着实庆祝了一番。值得注意的是,1983年那次推选国花时,虽然也有不少人投了牡丹、菊花等名花的票,但是对最终推选结果——梅花,各界并无异议。此次新的推选结果移注牡丹,却引起许多人士发表了反对意见,其中不乏有较高社会知名度的学者、艺术家,甚至有些意见是在很高层次的重要会议上发表的。
1994年3月,在第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中国花卉协会会长何康联合30名人大代表提出“尽快评选我国‘国花’的建议”提案,提案组采纳了这一建议,并成立了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慕华任名誉组长、何康任组长的国花评选领导小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国花评选活动,至10底汇总出“一国一花(牡丹)”、“一国两花”、“一国四花”(代表春夏秋冬)、“一国五花”(与红星红旗相对应象征五千年文明史)、“一国十二花”(月月有花)五种方案。11月14日,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在听取全国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两种候选方案,即一国一花(牡丹)、一国四花(牡丹、荷花、菊花、梅花),上报到全国人大常委会,以期在1995年的人大会议上审定颁布。在这次评选中,中国牡丹两大基地——河南洛阳市、山东菏泽市及中国花协牡丹、芍药分会联合了全国以牡丹为市花或生产、研究牡丹的十省市代表成立了全国牡丹争评国花办公室。洛阳市领导带队,兵分5路到全国各地为牡丹拉选票。当全国人大拟定一国一花(牡丹)的消息透露出来后,引起陈俊愉院士等人的强烈愤慨,立即召开新闻发布会坚决反对确定牡丹为国花,结果,全国人大以“分歧太大”为由搁置了牡丹为国花的决定。几年后有人评价说:“陈先生多方奔走呼吁,从而避免了‘一国一花’问题过早定案而留下永久的遗憾。民心应尊重,民意不可违。与其说是陈先生前几年曾用自己的身躯阻止了国花车轮的超速行驶(一国一花),不如说是陈先生一国两花的主张代表了大多数的民意和基本的国情。”
除此之外,二十几年来,曾有多次全国人大代表个人或集体联名提出以“梅花”为国花的议案,最多的一次为关山月、章文才先生等70余人联名,提议以梅花为国花,结果都是不了了之。
史无前例的院士签名
随着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临近,解决国花问题迫在眉睫,各派的争斗也更加激烈。首先,2005年全国两会期间,陈俊愉院士向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提交确定国花的提案,并得到了明确的答复,2008年前将确定国花评选。
随后,陈院士联合几名院士给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写了联名信。《瞭望》杂志发表了相关文章。
相关职能部门没有行动后,7月1日,中国工程院的农业、环境、轻纺组进行新院士的选举。在开会间隙,陈俊愉上台宣讲了有关确定国花的主张。令他没有料到的是,在场的院士听完之后,70个院士中有50人在《关于尽早确定梅花牡丹为我国国花的倡议书》上签了名。2月至7月共有6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倡议书上签名,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吴良镛、袁隆平等。陈院士让助手在7月20日给上海文汇报主任记者发去传真,把倡议书连同院士名单一同转给文汇报洪崇恩主任。该社社长高度重视此事,说:“对一项建议有这么多院士签名支持,这在我国还是空前第一遭!”反应迅速,该报次日(7月21日)就在头版刊登了洪的报道。同日,香港凤凰台“直播大中华”栏目打了3次电话,约陈院士当晚至该台北京演播厅介绍此议。
报纸电视报道后,立即引起了海内外华人的强烈关注。新浪网、东方网在第一时间将这篇报道贴出,搜狐、新华、凤凰等大网站几乎同时转贴。纷纷以此为基础,就与国花评选相关的一些问题广泛征询网民意见。下午2时,搜狐网发起的“关于中国确定国花”网上迷你型投票结束,有7084人发表了意见,69.14%的投票者认为“中国应该马上确定国花”;而就“中意的国花”表示的态度中,牡丹和梅花的支持率分别高达41.42%和36.39%。后来诸如《科学时报》等报纸、《中国花卉盆景》等杂志都刊载了62位院士的的倡议书,影响非常广泛。
62位院士的倡议书是很得人心民意、符合国情的,共有六条理由,其中前五条是:“一是梅花、牡丹均原产中国,栽培历史悠久,花文化内容丰富,深受中国人民喜爱,在1987年进行的中国十大名花评选活动中,梅花得票数第一,牡丹第二,就是很好的例证。二是中国疆域广阔,横跨热带,亚热带、温带,而梅花自然分布主要在珠江和长江流域,牡丹自然分布主要在黄河流域,两者一南一北,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三是梅花为小乔木,牡丹为灌木,代表了两种生活型,在园林应用上更丰富。四是在花文化上,中国人很早就有用梅、爱梅、赏梅、吟梅、艺梅的习惯,对梅花有着深厚的民族感情。元代杨维桢诗句‘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成为传世名句,表达了梅花‘凌寒独自开’、‘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不畏强暴、坚韧不屈的顽强精神和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品质以及预报春天,呼唤百花的先行开拓者的风范;梅文化代表着精神文明。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代表要求繁荣富强的物质文明。以两者为双国花,表明了我们党‘两个文明’一起抓的信心和决心。五是现在台湾地区仍在沿用国民政府时期定的梅花为‘国花’,确定梅花、牡丹为双国花,可在促进和平统一上起促进作用。同时,‘一国两花’也是一种政治文明的体现。”
对比鲜明的两次会议
2005年9月20日,中国园艺学会、北京园林学会和上海风景园林学会联合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国花评选研讨会”,原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的九位院士以及科学界、文化界、企业界的代表约80余人参加该会。所有代表一致同意尽快确定国花,认为确定国花有利于中国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处于有利地位,有利于促进民族大团结和提高民族自豪感,也有利于中国花卉事业和旅游事业的迅猛发展。大部分代表支持选梅花、牡丹为我国的“双国花”。但也有少数不同意见,如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余树勋研究员推崇一国一花,他从几个方面论述了梅花比牡丹好,应该选梅花为国花;河南洛阳国花办的蓝保卿主任和山东菏泽政协的杨茂兰主席也推崇一国一花,认为牡丹作为国花较好;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