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5月5日消息:走进临洮,这里花木成林,风景秀丽,洮河从这里穿境而过。这里孕育了举世瞩目的马家窑文化,这里是“中国花卉之乡”和“中国花木之乡”。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临洮县委、县政府以再造临洮秀美山川为己任,立足县情,抢抓融入兰州一小时经济圈的有利时机,提出了打造兰州的“卫星城”和“后花园”的战略目标。多年来,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全县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大力实施林业项目建设。1999年以来临洮县相继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重点公益林补偿等国家重点林业项目。累计投入林业建设的资金已过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全县造林绿化步伐和林业产业发展。截至2007年,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草)40.3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1.492万亩,还草1.008万亩,荒山造林26.8万亩,封山育林1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完成森林管护22.4万亩,封山育林1.79万亩;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完成造林2.9万亩,封山育林0.43万亩;国家级杨树蛀干天牛治理工程累计完成防治面积3.81万亩,有效防治率达86%以上;列入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重点公益林12.2万亩。通过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全县水土流失得到进一步遏制,生态环境整体改善,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28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5.2%。“十一五”期间,临洮县将重点争取洮河湿地保护和西部三省区生态建设、文冠果生物质能源林建设等一批对我县林业建设影响重大的项目。
全力实施生态林业工程。2000年以来,临洮县相继实施了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国家重点公益林补偿等生态林业工程。全县以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为主,积极开展多元化造林即分户造林、工程承包造林、大户承包造林等。2007年底,全县累计完成工程造林42.2万亩,封山育林3.22万亩。在抓好工程造林的同时,林业部门广泛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开展义务植树活动,2000年以来,全县参加义务植树总人数达到45万人次,共植树255万株,新建义务植树基地22个。全县实现了林地面积、森林总蓄积量、森林覆盖率的同步增长,县域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改善,为再造临洮秀美山川奠定了坚实基础。
退耕还林工程稳步推进。2000年退耕还林工程在临洮县正式启动实施以来,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40.3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1.492万亩,还草1.008万亩,配套荒山造林26.8万亩,封山育林1万亩,涉及17个乡镇29669户农户。8年来全县退耕农户已从中受益达11000多万元,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5平方公里,退耕还林工程区林草植被迅速恢复,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预计全部成林后可使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9个百分点。临洮县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充分利用利益机制、市场机制来推进该项工作。归纳起来有两种典型模式:一是林草间作,鼓励退耕户在退耕地实行林草间作,套种紫花苜蓿、红豆草等优质牧草,有力地带动了全县养殖业的发展。目前全县羊存栏26万多只,牛存栏2万多头,真正走出了一条“围绕退耕促产业,舍饲圈养奔小康”的光明大道;二是积极推行个体承包,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退耕还林,鼓励社会各界和个人承包、租赁荒山和退耕地,进行林业综合开发。
打造绿色通道精品工程。近年来,临洮县以打造兰州的“卫星城”和“后花园”为目标定位,把城郊面山绿化作为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手段,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国道212线和兰临高速公路沿线临洮段以北45公里的绿色通道建设,规划总面积5万亩,力争在“十一五”末把国道212线和兰临高速公路沿线建成层次多样、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生态良好、景观秀美的绿色通道样板工程。2007年,临洮县以大碧河口至曹家沟口段212国道沿线前坡面为绿化示范点,栽植侧柏5.4万株,累计投入资金70多万元,苗木成活率达95%以上。今年,临洮县县委、县政府按照“工业强县、旅游活县”战略目标,制定了《临洮县中铺工业集聚区绿化规划方案》,规划总面积14155亩,今年计划完成4380亩,由全县79个县直和驻临单位完成,参加人数达4222人,全部采用大规格的侧柏、国槐、红叶李、刺槐、山杏、山毛桃等绿化苗木。借鉴去年的成功经验,临洮县按照每个职工10棵的任务,坚持“三定五包”责任制,即“定时间、定任务、定标准,包整地、包苗木、包栽植、包管理、包成活”。目前,中铺工业集聚区面山完成绿化面积4380亩,栽植苗木4.22万株。
林业产业日益多元化。1998年县委、县政府将花卉产业确定为全县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把花卉产业作为林业产业的重头戏来培育。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已建成了以临洮大丽花、紫斑牡丹、观赏百合、唐菖蒲、非洲菊、矮天牛、月季等为主栽品种的多个花卉生产基地。目前,全县花卉种植面积累计达1787.2公顷,有大、中型花卉生产企业15家,有花卉种植户9224户,有县级花卉协会一个,县级花卉产业联合会一个,乡、村级花木协会18个。已累计向社会提供各类鲜切花14904万枝,各类种球7575万头(墩),种苗1.3651亿株,各类盆花1034.6万盆。临洮花卉在各种博览会上多次获奖,在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以大丽花为主的名优花卉以品质好、花径大、花色艳获得48个奖项;在全国第五届花卉博览会上,以大丽花、唐菖蒲、非洲菊等为代表的临洮花卉又获得19个奖项;在2007年甘肃省第二届林果花卉展览交易会上临洮花卉共获得21个奖项,其中全省十大名花临洮占了5个,临洮县被评为甘肃省林业产业十大名花奖。在抓好花卉产业发展的同时,临洮县坚持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路子,全县围绕“大地增绿、农民增收”的目标,积极发展林果产业和苗木生产,建成了以太石镇为中心的布朗果、甜油桃基地,以上营乡为中心的大果沙棘原料林基地,以洮阳镇为中心的育苗基地,目前全县经济林面积达8.5万亩,育苗面积达1300多亩。
森林生态旅游蓬勃发展。多年来,临洮县以打造兰州的“卫星城”和“后花园”为奋斗目标,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凭借临洮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优势,充分挖掘老子文化、马家窑文化、李氏文化,以岳麓山森林公园为中心建成了富贵乐园、岳麓苑为代表的集休闲、度假、餐饮为一体的旅游景点。通过政府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全县建成了以森林资源、花卉种植基地为依托的农家乐旅游景点200多家,初步形成规模的有20家,被县旅游局评为第一批农家乐旅游示范点的有10家。目前洮河旅游经济长廊已初步形成,今后县上将充分利用两山一水(两山即岳麓山、西岩山,一水即洮河)和洮河湿地保护区,积极实施“青山绿水”工程,通过每年举办的临洮花卉节吸引更多的人来观赏旅游,逐步打造陇上“小江南”旅游品牌,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稳步发展。
森林资源管护迈向正规化。随着造林绿化步伐的加快,全县森林资源管护任务日益繁重,临洮县在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和规范执法程序上狠下功夫。一是加强执法人员素质教育,近几年先后举办全县林业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班和有害生物防治培训班10期,培训人数达196人次;二是不断规范执法程序,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先后制定出台了《临洮县封山禁牧发展舍饲养殖实施细则》、《临洮县木材市场管理办法》等政策规定,以及《林业行政案件首问制》、《林业行政案件限时办结制》、《林业行政案件处理结果反馈制》、《林业行政执法人员“十不准”》等管理制度,从执法依据和管理制度上促进了执法的公正性、公开性,提高了执法水平;三是2007年以来在全县开展了代号为“绿盾二号行动”的林业执法治理整顿专项行动和清理毁林开荒乱占林地的专项行动,有力打击了毁林开荒、乱挖滥占林地行为,依法强化了森林资源监管职能,为全县林业建设快速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全力实施“大地增绿富民”工程。近年来,随着农村义务工的取消和造林季节与农忙冲突的现实情况,林业生态工程造林项目乡镇发动群众比较困难,并且存在造林质量普遍不高的现象。为了全面提高造林质量,同时增加群众收入,结合国家生态林业工程项目,林业部门全力实施“大地增绿富民工程”。在退耕还林工程和三北四期工程建设中,林业部门积极推行大户承包造林和林业施工队造林,2007年完成三北四期工程建设任务1.1万亩,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2万亩。太石镇昌木沟村是县上的整村搬迁村,村民搬迁到新农村后由于人均耕地少,外出就业门路窄,目前生活比较困难,林业局的造林专业施工队今年从村民中招收100多人成立了造林施工队,经过短期培训后承担了整地造林任务,平均每人每天可得到劳务费30元,春秋季造林季节昌木沟施工队员人均可获得劳务费900元以上,全村增加收入达10万多元。林业局实施的“”大地增绿富民“工程,不仅提高了造林质量,而且增加了群众收入。
“十五”成就令人振奋,同比“九五”末,全县新增造林面积31.9万亩,花卉种植面积增加2.63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了2.6个百分点,为全县“十一五”林业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到2010年,全县花卉种植面积预计可达到3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可提高到19.6%,将初步建立起完备的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