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接下来再给大家介绍一位我们演播室刚刚进来的嘉宾,我们前面给大家介绍过的中国红十字会王平现在正在赶往下一个工作现场,我们现在请进的是来自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顾瑾萍研究员。顾研究员我想请教您的第一个问题是昨天和观众互动的时候,大家普遍关心一个问题,因为一说到地震预报,大家首先联想到天气预报,现在天气预报可以提前很多天就能够知道某一时段的天气的大体的情况,为什么地震总是在震了之后才能告诉我们消息呢?
嘉宾:这个问题我给大家解释一下,首先我们来看,我们做地震预报的基础是什么?
一个是对地震发生的成因的认识,这个问题在全世界,在全球认识都没有成熟。比如说IP模式这些东西都是从某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所以理论基础就显得很薄弱。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们现在做预报的依靠的是根据我们所得到的资料,能够得到多少资料,我们国家现在发展很快,最近几个公关计划建立了很多台网都起来了,但是西部相对还是少,东部相对多一些。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基础是我们掌握一些证例,比如说5级、6级、7个,总共加起来有20个,但是7级以上的也15个,一年也就是一两个,而且一两个地震的话,每次地震发生都不一样的。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参考就比较困难了。那么我们现在靠什么来预报呢?说白了就是靠经验。这个很重要,因为我们很多同事都在依靠这些经验来做一些预报,但是这些经验预报大致上靠这么几条。
第一条就是震前的地震的活动性。以这次地震为例,这次地震以前,以前是大地震之前至少有5级地震,第二是震群运动,海城地震以前就有,它也没有。第三是有宏观现象,这个问题我还是不太清楚,至少现在看来我们没有得到多少。在这种情况下,你很难凭经验根据两个证例就很困难了。所以很难大胆的开展工作。
主持人:过去有一些传说中的方法,比如说生物得异常活动,比如说当地水纹的一些异常的变化。我现在还听到一种说法,去年的四川大旱某种意义上也是第二年可能大震的一种信号。因为我们不是专家,我们也无从判断。所有的这些民间判断对于主流预报有参考的价值和作用吗?
嘉宾:有,有参考价值。民间的一些信息,加上我们一些科学资料我们实际上已经很关注这一带了。几年来,我们一直在说要注意我们国家南北一带的中南段一直在提,但是问题是这样的,你要跟哪月哪天联系的话,这非常困难的。就我们现在的情况来说吧,也能估计到可能有些情况,但是可能有时候也不好做出太大胆的说应该怎么样,怎么样。不太可能的。我很想说一个这个预报期望值的问题,我们大概搞了几十年的预报,大概20年以来,每年对预报都做一个评估。评估大概是这样的,他用一个R值来评估,如果R值等于0,那就是说你这个预报可以不搞,如果R值大于0那就有效,如果R值小于零你就是起反作用,在捣乱。
主持人:我们研究员在谈这个问题的时候,实际上包括我和我们的官员基本上听不懂了。基本上你刚才所有的表述我们听出来的意思就是实际上我们国家的地震预报水平和国际上其实并没有什么差距,我们所拥有的资料和理论基础和国际上也是同步的。这个情况我们大体清楚了。
关于地震预报的科学我们待会儿还要再详细的跟大家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