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生态林园:用工业化理念办农业

2008年04月15日 10:11江阴日报夏新炯 刘晓
    中国园林网4月15日消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定会寻找一个新的突破点;当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定会寻找新的优化途径。作为工业强市的江阴,规模经济打造了强大的经济“后盾”,百强企业无论是销售、利税、利润均占据全市的“半壁江山”,去年有10家大企业集团销售突破百亿大关。在做强做优自身的同时,一些大集团企业开始用全新的眼光审视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开始在生态逆转中寻求的新的发展路径。华西、阳光、海澜、法尔胜、三房巷……一个个大企业集团相继“试水”现代农业,工业反哺农业,开始为江阴的农业旅游经济发展添上了一把“旺火”。

    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坚持把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农业旅游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攻方向,充分发挥我市综合实力强、工业经济强、镇村实力强等优势,立足一地一品,鼓励支持“三资”大规模投资发展农业旅游经济。

    启示一:“工厂”里面办起现代农业

    如今到阳光集团,大部分参观者不再到工业厂房中去,而是到阳光生态农林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参观旅游。无论是从数千平方米的厂房,还是车间里身穿统一服装的工人,这里的一切与普通工厂无异。但这里听不到轰隆隆的机器轰鸣声,只有在静悄悄的环境下工人按照生产标准仔细分棵、扦插苗木的场景。在灯光的照射下,一个个嫩芽从培育瓶里的营养土中冒了出来,展示着蓬勃向上的无限生机。

    阳光集团对投资农业旅游经济情有独钟,从2002年开始投资开发林业产业,先后投资4亿多元建成了占地2万余亩的阳光生态农林园、澄丰生态农林园、高科技种苗组培中心。3年内,阳光集团还将继续扩大花卉苗木育苗基地的建设,投资2亿元建造3万平方米的热带植物园和农业观光园,建成集产业化、高科技示范、农业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农林旅游基地。

    用经营工业的先进理念来发展农业旅游经济,这是我市工业企业投资农业的必然选择。不再是面向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生产场景,取而代之的是统一服装的农业工人、统一标准的技术要求,以工哺农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的面貌。阳光生态农林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在发展中成功“嫁接”了工业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从资金投入、企业内部管理到市场销售,无一不是现代化企业管理流程。先进的工业经营理念“催热”了农业旅游经济。

    启示二:以工哺农拓宽投资渠道

    走进由江苏利安达集团投资的升泰现代农业园,这里一派繁忙的建设景象。占地面积3000亩的农业园以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为目标,内有现代农业研发中心、休闲养生农庄、加茂国际花鸟园、休闲运动森林等,是广大市民体验农家风俗、享受乡村风光的好去处。“投资5亿元的现代农业科技园虽然现在还仅仅是雏形,但5年后这里就可以和欧洲、日本最好、最发达的农业科技园媲美。”农业园负责人信心十足。

    一组数据表明,以工哺农拓宽了我市推动农业旅游经济的投资渠道,一批工业企业更是成为投资的主力军:2007年,我市完成“三资”投入农业8.58亿元,“三资”投入累计完成31.82亿元,“三资”投入农业企业达到190多家,经营面积超过8万亩。

    工业企业开发旅游经济的高起点、高投入推进了优势产业的发展,一批以展示优美乡村、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的观光型农业园区开始次第亮相。目前,全市10大现代农业园区中,60%以上是由工商资本投资建设。高起点、大投入,以工哺农促使农业旅游经济达到了普通农业发展不到的高度,也为旅游经济的繁荣打下了基础。在农业上摸爬滚打20多年的华西农业科技示范园负责人指着满园繁花异草说:“这样的高科技农业观光园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没有大量工商资本的投入,是不可能在现阶段建设成如此高水平的农业观光园。”

    启示三:农民变工人,鼓了钱袋子

    今年60岁的新桥镇圩里村村民王丽华这几天正在为苗木养护忙碌着。如今她已是海澜生态农庄的一名苗木养护工,每月像城里的工人一样领取工资。目前,有数百名当地农户在海澜生态农庄上班,这些农民每年能有8000元至10000元的收入。一位已经在生态农庄做了1年多的老大爷说:“到这里上班每年能收入数千元不说,今后旅游的人多了,我们的收入将更多。”

    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直接改变了农民的就业方式,为广大农民特别是中老年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让他们的收入更有保障。在阳光生态园,这里的农业工人已多达1000人;在九州果业公司,200多名当地农民被聘请到公司上班,人均年收入均达8000元左右;海澜生态农庄、马鑫园艺等一批农业企业也雇请了不少当地大龄农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农业企业已累计吸纳农村劳动力2.6万人,农业企业已经成为不少大龄农民的“东家”。去年,江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0641元,同比增长13.1%,增幅为10年来最高,名列全省第一,这已是我市连续第八年成为江苏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最多的县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