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淘汰“老弱病残”行道树 筑起新的风景线

2008年04月14日 09:26西海都市报袁震

    中国园林网4月14日消息:城市绿化景观对于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来说,都是接触最频繁,留下印象最深的一道风景线。同时,街景绿化景观对塑造城市景观特色、改善城市居住环境以及提高城市知名度、增加城市文化内涵,有着重要的意义。

    道路绿化与城市建设不协调 


    作为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行道树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丰富城市景观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西宁市的很多行道树由于树龄过长、病虫害等原因,出现了断枝、枯死现象,这些树的表皮和营养组织被破坏后,营养无法输送,就会慢慢枯死。

    这几年,针对这种情况,西宁市投入大量资金更换行道树。对于园林部门更换行道树的做法,有些人很担忧,他们认为,政府花费大量资金移栽的行道树如果不能成活,岂不是“财树两空”。

    针对群众的担忧,记者走访了西宁市园林局等单位后了解到,这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西宁市城市道路系统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除了新建道路外,市区内的一些主干道也相继拓宽改造。西宁市各级政府正在努力实施“净化、美化、亮化”工程,创建“蓝天、碧水、绿地”的园林城市。

    现在,西宁市的道路直了、宽了、绿了、美了。但与城市道路建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幅度以及群众对环境的要求相比,道路绿化建设还存在一些滞后性和不足。同时,由于历史、环境、气候等原因,造成同一条道路上行道树树种混乱,存在着大小不同,高低不齐,主干弯曲,冠型不整等问题。另外,由于树龄大、病虫害等原因,老树、病树、死树、残树也非常多,一刮风就会有树枝,甚至整棵大树被刮断,给行人和车辆带来了安全隐患。

    给西宁筑起一道绿色风景线

    因此,针对以上问题,近年来,西宁市开始投入大量资金,更换西宁市各主要街道的行道树。为了保证树木的质量和成活率,园林部门早在几年前就在苗圃里按行道树的要求,定向培育了苗木。从今年开始,西宁市区内的一些主干道开始陆续更换行道树。

    对于群众担心移栽来的“大树”难以成活的问题,园林部门有关人员解释说,现在移栽的“大树”并非人们常说的大树,而是园林部门在苗圃内培育的大规格苗木,另外,这次移栽的树木大部分都是生命力和适应性很强的国槐、河北杨、白榆等树种。同时,园林部门在移栽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在移栽的过程中也严格按照科学理论施工,移栽来的行道树完全可以保证成活率。

    今年列入改造项目的七一路、东关大街、小桥大街、新宁广场北侧人行道等路段总投资五百多万元,通过选择合理的植物种类,运用了科学、艺术的配置手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乔、灌、花立体种植,使之达到景色不断、丰富多彩、绿量集中且生态环境效益皆佳的效果。另外,在未来的几年内,西宁市还将陆续更换其他主要路段的“老弱病残”行道树。更换后的行道树,在经过两到三年的缓苗期之后,必将绿树成阴,成为一道用生态绿色筑起的美丽风景线。

    绿色象征着生命,而生命的最好佐证应该是有旺盛的活力。城市有高楼,有四通八达的道路,也应有代表生命的大树。烈日炎炎的夏天,行道树能撑起一片绿阴,带来一丝清爽,最大限度地为人们遮挡烈日的暴晒,同时,又能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

    在不久的将来,西宁必将是楼在绿中立,人在树下行。此情此景,定会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