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话牡丹

2008年04月11日 13:23陇南报马光宇
    中国园林网4月11日消息:牡丹在一千多年前,被引种下山,它才渐渐变得雍容华贵,被人们称为国色天香的“花王”。“花王”源于《神农本草经》,说明它在唐代就有盖花之美了;它又名木芍药,是因花似芍药而茎为木本,也说明它的有名在芍药之后。关于牡丹的传说很多,其中之一说:武则天称帝后,于寒冬下诏要百花开放,为她庆功,“时至众花多开,唯独牡丹不从”,武则天一怒之下贬牡丹到洛阳去,这就是后来洛阳牡丹最盛,因而取名“洛阳花”的经过。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这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赞美洛阳牡丹的诗句。北宋时期,社会暂时出现了安定升平的景象,许多达官贵人、文人学士纷纷在洛阳修建府第别墅,争相辟筑花园,雇花匠培植各种牡丹。“洛阳春日最繁华,红绿阴中十万家。谁道鲜花如锦秀,人将锦秀学群花。”从司马光的诗中,看出了当时种植牡丹的盛况。

    北宋以后,洛阳几经战争,园囿毁于战乱,花木凋零,原来的繁华景象被毁于一旦。牡丹的许多名贵品种被迫迁到南方。到了南宋,四川的彭州又成为牡丹的盛产地。诗人陆游云:“天彭号小西京,以其俗好花,有京洛遗风,”颇为称颂,并在《天彭牡丹谱》中记载了彭州牡丹佳品近百种之多。《成都记》亦云:“彭州牡丹在蜀为第一,故有小洛阳之称,天彭谓之花州,牛心山下谓之花村。”明清两代,牡丹的栽培继续发展,安徽的亳州,山东的曹州(今荷泽县)都是牡丹的盛产地。《亳州牡丹史》中记载了亳州牡丹有150多个品种。明代,山东曹州的“曹州红”、“金玉交辉”等名贵品种已名扬四海,据《曹南牡丹谱》记载:“至明曹南牡丹甲于海内”。到了清代,曹州获得了“牡丹之乡”的盛誉,一跃而为全国最著名的盛产地,古代许多名贵的佳品均可在此看到。可是,在1932年,由于黄河决口,曹州牡丹惨遭洗劫,几乎全部被毁。加之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人民颠沛流离,民不聊生,其他各地的牡丹亦日益破败凋零。
[分页]
    1959年秋天,周总理到洛阳视察时说,牡丹是我国的国花,它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要赶快抢救。洛阳人民重振牡丹城的盛誉,春天赏牡丹,秋季赏菊花,一年两次花展,使国内外游客趋之若鹜。经过花农的辛苦劳动,还培育成功严冬开花的“洛阳红”,实现了周总理生前的愿望;荷泽的牡丹也由零星的栽培发展为大面积种植,目前种植面积过万亩,品种超千个,独特佳绝之品层出不穷。人民重见天日之时,才是牡丹得以恢复发展之日,它和我国劳动人民甘苦忧乐紧密相连,只有解放后,牡丹——这万卉之上的明珠才真正回到人民手中。它,实堪称我国客观存在之无愧的“国花”。这象征民族兴旺发达的牡丹,亦必将随同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而更加艳丽妩媚。

    1965年武都石家庄石丁国先生率先引植牡丹。如今,由长子德吉接管牡丹园,他先后从洛阳、荷泽、临夏邮购牡丹苗木、接穗90多个珍贵名品,如:葛巾紫、白玉板、初鸟、绿香球、紫红二娇、金晃、百园红霞、花王、蓝冠等。每年暮春,观看牡丹的人摩肩接踵而至,大约持续月余,热闹非凡。上世纪70年代全国劳模、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刘尚文在洛阳等地引进牡丹佳品60多种、数百株,为绿化武都做出了贡献。另有一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郝继荣,在1976年“武都五马陡沟药材试种场”开垦种植各类紧缺名贵中药材300多亩。其中,种植牡丹10多亩,30多个品种15000余株,解决了陇南贵重中药材的奇缺大问题。

    一年一度的中国牡丹艺术节,吸引着海内外宾朋云集洛阳、荷泽、广州、云南、临夏,以花为媒、广交朋友、洽谈贸易,牡丹早已出口美国、日本、荷兰等国家及港台地区,它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交流、发展。牡丹的价值远远超出观赏及药用之外。2008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国色天香,总领群芳的中华牡丹,定然会大放异彩,展现在奥运健儿的面前,让世人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