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村平均植树1万株 “绿色村庄”提升农民生活

2007年07月03日 10:19辽宁日报柏岩瑛
    中国园林网7月3日消息:沈阳“绿色村庄”提升农民生活

    久旱逢甘霖。几天前,沈阳的一场降雨使崔亚洁自家门前的一片银中杨变得异常鲜亮,崔亚洁感到心情格外舒畅。崔亚洁是康平县东关镇三台子村村民,她的好心情是有缘由的,“村里为我们免费提供树苗,不仅村里的环境好了,而且过些年后,等到这些树允许砍伐了,我们就可以得到一笔不小的收入。”

    据沈阳市林业局造林处处长叶舒介绍,这是沈阳市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绿化美化优化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所启动的“绿色村庄”活动。目前,沈阳市已有3151个村庄得到绿化,完成植树3211.6万株,每个村平均植树1万株。

    “绿色村庄”建设改变了农民的生活

    崔亚洁现在最喜欢的一件事就是站在自家门前,看着村里道路两旁、村民房前屋后那一排排新种的各种树木,满眼绿色。她已经在这里生活了40多年,看到这样的景象还是头一回。

    “原来,我们村儿根本看不到几棵树,也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到处是柴草堆、粪堆、垃圾堆,一下雨就根本没法走。”崔亚洁回忆的表情中带着无奈与痛苦。“风起沙扬不见家,吃饭碗里一层沙”、“七曲八弯一条街,粪堆连到锅台上”,采访中,记者不时能听到这样的顺口溜。叶舒介绍说,沈阳市3300多个村庄90%以上曾经是缺林少绿,村内环境缺乏规划和管理,街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柴草堆、粪堆、垃圾和杂物乱堆乱放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低下、人居环境脏乱差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力解决的焦点问题。

    2006年10月,沈阳市提出全面启动“绿色村庄”建设,到2007年,全市要绿化美化村庄3000个,植树3000万株,村均植树1万株。

    “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建设‘树在村中,村在树中,村村森林环抱,屯屯绿树相连’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生态村庄”,叶舒告诉记者。

    近些年来,沈阳市农村绿化主要围绕大面积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进行治理性、防护性大地生态建设,而对村屯等环境生态缺乏规划和建设,造成村内、村周绿化水平低,生态环境恶化,风沙危害、水土流失、水土污染现象日益严重。

    因此,沈阳市在实施“绿色村庄”建设中,在加强村内绿化的基础上,注重了环村周围500米可视范围内生态环境敏感区的绿化,通过荒山荒地造林、废弃地绿化、农田防护林建设以及村与村相连的公路、河流、路渠绿化,使村内村外森林植被得到了恢复,农村生态防护体系得到了完备,人居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

    在农村中,曾流传着“前不栽杨、后不栽柳”的说法。因此,沈阳市林业部门在选择绿化树种时,也一改过去的杨、柳、榆一统天下的局面,大量地栽植了银中杨、梓树、火炬树、臭椿、垂榆、金丝垂柳、锦带等乔灌结合的绿化美化树种。

    在三台子村13.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经栽植45560株金丝垂柳、银中杨、清皮柳等适宜树种。记者站在三台子村村口,放眼望去,树在村中,村在树中,一片新绿尽收眼底。

    “绿色村庄”建设成为农民增收的途径

    “别说村里给我家98棵树苗,就是再给我980棵树苗,我都愿意。”崔亚洁的语气里带着渴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康平县结合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在建设“绿色村庄”中,进一步明确了林木产权,按照“谁栽植、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林木所有权全部归个人,并要求承包人与乡(镇)、村签订了“包栽植、包成活、包管护”的“三包”工作目标责任状。

    据康平县东关镇三台子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张东华介绍,在建设“绿色村庄”中,对所需苗木由县、乡以政府采购的形式无偿提供给各农户,严把苗木采购关。村里与承包户签订林木种植、补植和所有权协议,实现林木到各户,林木的所有权和种植、补植权都归各户所有。各农户负责树木的种植、养护、补植,同时,这些树木的所有权归各农户所有,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进行砍伐。

    张东华告诉记者,今年入春以来,沈阳降水稀少,土地严重干旱,为保证树木的成活率,村民们已主动为树木浇了六次水。即使在今年大旱的情况下,他们村的树木成活率仍在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