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城市规划建设应以人为本

2007年07月24日 14:08中国建设报钱厚琦
    中国园林网7月24日消息:近日,在北京召开的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城市规划国际论坛上,针对目前存在的城市建设中对城市文化建设重视不够的现象,记者采访了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请他谈谈关于加强城市文化建设、避免城市文化危机加剧的问题。

    曾担任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多年的单霁翔表示,当前城市规划建设中有八个问题应该避免。

    一是避免城市记忆的消失。从文物古迹到地方民居,从传统技能到社会习俗,都是形成一座城市记忆的有力物证,也是一座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但是,一些城市在所谓的“旧城改造”、“危旧房改造”中,由于急功近利思想作祟、经济利益驱使等人为因素,过度进行商业化运作,大拆大建,致使积淀了丰富人文信息的历史街区被夷为平地,一座座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被无情摧毁。

    二是避免城市面貌的趋同。他指出,城市面貌是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凝结,是城市外在形象与精神内质的有机统一,是由一个城市的物质生活、文化传统、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但是,一些城市在建设和发展中,城市面貌正在急速走向趋同。城市规划建设中抄袭、模仿、复制现象十分普遍,导致“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的特色危机。各地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和“千城一面”。

    三是避免城市建设的失调。单霁翔说,城市建设是为了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而城市规划则是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护人文与自然环境、维护社会公平、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他指出,一些城市在建设中缺少科学态度和人文意识,采取单一依赖土地经营和房地产开发拉动经济的增长方式,导致出现“圈地运动”和“造城运动”,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和国家利益。一些城市盲目追求变大、变新、变洋,热衷于建设大广场、大草坪、景观大道、豪华办公楼,而这些项目却往往突出功能主题而忘掉文化责任。

    他在谈到第四点避免城市形象低俗时表示,不少中小城市盲目模仿大城市,为了气势而不顾城市环境,把高层、超高层建筑当作城市现代化的标志,建筑体量追求高容积率而破坏了原有的城市尺度和轮廓线,把拥有更多“新、奇、怪”的建筑,作为迅速改变城市的形象的手段。他特别强调,大量新建筑不是增强而是削弱了城市的文化身份和特征,使城市的景观变得生硬、浅薄和单调。

    单霁翔在讲到第五点避免城市环境恶化时指出,一些城市以对自然无限制掠夺和征服来满足自身发展的欲望,致使环境面临一系列突出问题,如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质污染、视觉听觉污染,热岛效应加剧、交通堵塞加剧、资源短缺加剧,绿色空间减少等。同时,城市改造中大拆大建造成巨大的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错位、超载开发更使不少文化遗产地及其背景出现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趋势。

    讲到第六点避免城市精神衰落时,他说,目前不少城市提出建立“国际大都市”目标,存在盲目攀比、不切实际的倾向。一些城市热衷于搞“形象工程”,盲目追求标志性建筑的数量,实际上是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精神,重建设规模、轻整体协调,重攀高比新、轻传统特色,重表面文章、轻实际效果,表现出对文化传统认识的肤浅,对城市精神的理解错位和对城市发展前途的迷茫。

    针对第七点避免城市管理的错位和第八点避免城市文化的沉沦,单霁翔说,城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其实质是人作用于城市发展的过程,应肩负起对未来城市的责任,而“城市病”的系列病状及后遗症,病根在于城市管理缺乏长远战略眼光,缺乏应有的文化视野。城市文化是市民生存状况、精神面貌及城市景观的总体形态,并与市民的社会心态、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城市的竞争力,决定着城市的未来。

    单霁翔指出,城市文化是社会文明在城市的缩影,是社会和谐在城市的集中表现。适宜居住则是和谐城市的重要特征,也是“以人为本”在城市合理建设中最直观的反映和要求。他强调,宜居就是要以市民的全面发展和身心愉悦为中心进行规划建设,而不是片面追求“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是要提高市民对城市的亲切感、满意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精神享受和情感慰藉。因此,宜居更是一种理念、一种感受、一种和谐和一种文明。他强调,在城市建设中应当有“文化城市”这一主题。他也确信,21世纪的成功城市,必将是和谐的文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