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花空缺惹人急!牡丹还是梅花?或者双国花?

2007年03月05日 14:41台海网理正 孙凤蕾
    中国园林网3月5日消息: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确立了自己的国花,中国是惟一尚未确立国花的大国。由于没有国花,在2001年的APEC会议上,新闻报道出现了“以中国国花牡丹为背景”的笑话;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国花的空缺,更成为悠悠古国的世纪遗憾……

    ●牡丹还是梅花?或者双国花?

 

    牡丹美艳绝伦、富丽堂皇,被尊为“花王”、“富贵花”,自唐宋便有“国色天香”之称。17世纪传入西方后被誉为“中国花”。它的雍容华贵在许多文学艺术领域都有充分表达,升华一步可以喻意祖国的繁荣昌盛。

    “梅花精神”是梅花当选国花最重要的砝码。梅花能在冬春之交傲雪而开,铁骨冰姿,是高雅、纯洁、刚正不阿的象征,也是自古以来爱国正直人士托物言志的精神寄托,梅花精神成了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宝贵财富。

    ●A方案:单一国花牡丹PK梅花 
    ·拥牡丹派·拥梅派


    如果问我希望什么做国花,恐怕脱口而出也是牡丹。“惟有牡丹真国色”。牡丹是大众化的,是普罗大众欣赏品位的代表。相对于牡丹的群体欣赏口味,观赏梅花更多是一种个体的审美体验,因为它历来被更为敏感的知识分子所把持……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曾定梅花为国花。喜爱梅花的群众认为,梅花是中国之花,是春信之花;梅花为我国特产,是民族与英雄的象征。梅花美丽、清香、挺拔,顶寒傲雪,五湖四海为家,传芳几千年,遍及河山几万里,是中华之魂魄,代表中华气节……

    ●B方案:一国两花南梅北牡各领风骚

    中国疆域广阔、气候多样,梅花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的珠江流域,而牡丹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加在一起刚好代表我国的南方和北方。同时两者覆盖面极广,具有广泛代表性;加上梅花为小乔木、牡丹为灌木,也非常适宜园林栽培互补应用。两花文化沉积深厚、内涵丰富,梅花素来被喻作坚韧不拔的代表,坚忍与自强,;牡丹代表雍容和大气,雍容华贵。牡丹是世俗爱物,梅花为雅士钟情……

    ●旷日持久的国花之争

    在中国的历史上,清朝末年慈禧曾封牡丹为国花,并在颐和园建国花台。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曾定梅花为国花。近二十几年来,曾有多次全国人大代表个人或集体联名提出以“梅花”为国花的议案,最多的一次为关山月、章文才先生等70余人联名,提议以梅花为国花,结果都是不了了之……

    ●史无前例的院士签名

    随着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临近,解决国花问题迫在眉睫,各派的争斗也更加激烈。首先,2005年全国两会期间,陈俊愉院士向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提交确定国花的提案,并得到了明确的答复,2008年前将确定国花评选。随后,陈院士联合几名院士给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写了联名信。2月至7月共有6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倡议书上签名,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吴良镛、袁隆平等……

    ●对比鲜明的两次会议

    2005年9月,中国花协在成都召开的秘密会议上确定牡丹为国花,并秘密地上报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希望在2006年的全国两会上定牡丹为国花。对于涉及到国花这样一件与全国人民有关的事,成都会议既没有事先通知各方,会议也严格保密,事后也没有公布结果,搞得鬼鬼祟祟。11月中旬,成都会议的秘密泄露出来了,引起一些专家、学者的强烈不满,愤然而起质疑其公正性……

    ●固执己见的各种派别

    目前已经对国花选举有影响力的分为两大派,一派以陈俊愉院士为代表,他们拥护“双国花”,另一派以政协委员邵华将军为代表,拥护“一国五花”。以梅花、牡丹为双国花的观点,因62位院士的倡议书而广为人知,影响广泛。

    以牡丹为单一国花的观点,主要是河南洛阳与山东荷泽两牡丹主产地的人在坚持,再加上中国花协的个别领导以及几个从事牡丹研究的学者,为数不多,但有钱有势,力量不可忽视。以梅花为一国一花则主要是一些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崇尚精神、人格,但这些人无权无势,影响不大……

    ●值得期盼的双赢结果

    客观地说,梅花比牡丹更适合当国花,从应用和栽培历史看,梅花应用历史长达7000多年,引种栽培历史3000多年;而牡丹却只有1500多年的栽培历史

    牡丹人士自夸牡丹花大色艳,这是自欺欺人的说法。论花大色艳,牡丹比不过荷花、月季,论花形之丰富,牡丹比不过菊花。但牡丹作为富贵花,迎合了普通百姓的心理希求,有着广泛的平民基础。因此,最终的国花确定,很可能是以梅花与牡丹为双国花而告终。关键的是需要有个公平、合理和透明的国花评选过程……

    国花的评选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分布要广泛;二是外观要漂亮;三是要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四是要具备一定的经济价值。

    国花评选历经20年,始终未有结果,有人叫好,有人反对,有人质疑。最近,中国林学会再次着手组织评选国花,并已呈报给全国人大审议。此番逐鹿,波澜再起———

    国花空缺

    全世界约有花卉3万种,原产于我国的花卉就有1万—2万种。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为此赞誉“没有中国的花卉,便不成花园”。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确立了自己的国花,中国是惟一尚未确立国花的大国。

    由于没有国花,在2001年的APEC会议上,新闻报道出现了“以中国国花牡丹为背景”的笑话;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国花的空缺,更成为悠悠古国的世纪遗憾。

    其实,中国花文化情结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人欣赏花,不仅欣赏花的颜色、姿容,更欣赏花中所蕴含着的人格寓意、精神力量。陶渊明之“采菊东篱”、林靖和之“疏影横斜”、周敦颐之“出污泥而不染”、孔夫子之“兰当为王者香”、苏东坡之“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中国绘画的一大半儿就是画花卉。有的人穷其一生,就是为了把一种或几种花画好。画好一种花是不容易的。中国有多少以花命名的女人?中国有多少花被女子用做名字?这在外国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

    我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开始栽培牡丹,在唐代,素有国色天香之称的牡丹契合了当时社会的审美心理,被誉为万花之王。“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三条九陌花时节,万户千车看牡丹”,从这些诗句中,我们仿佛还可依稀看到唐人对牡丹无以复加的痴情和偏爱。到了清朝,慈禧一句懿旨,将牡丹正式定为国花。而在文学艺术史上,梅诗、梅画数量之多,足以令任何一种花卉都望尘莫及。1915年版《辞海》载:“我国向以牡丹为国花”。1929年,梅花曾被国民政府确定为国花。从花的角度,可以解读一部中国历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于是,有网友将评选国花的理由归纳为:中国悠久的花文化及其对国人有着深刻的精神影响;国花的评选体现了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视;国际交流的不断扩大需要通过一种媒介来表达友好的意愿;助于带动中国花卉产业的发展。

    我们要有自己的国花,以此作为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当海外游子看到中国的梅花、牡丹之时自然会涌起一种奋发自强的自豪感;当外国友人看到中国国花时,他会说China。
[分页]
    国花异议

    不久前,一位名叫杨仕智的先生在《人民日报》撰写《国花、国树和国鸟非评不可?》一文,对评选提出异议,并认为“倒是有好多比评国花、国树和国鸟更重要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许多事“比搞什么评无多大实际意义的国花、国树、国鸟要重要得多”。

    “自然界的物种是平等的,我们人类没必要把它们分等级。不管选定的国树、国鸟、国花是哪种,必定会使一大批的国民不悦,特别是知识分子,因为他们心中的偶像落选了,他们那难以改变的思想感情受伤害了。如果为了追求美或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而进行评选国树、国鸟、国花,那我们在评定国树、国鸟、国花后,还要评国鱼、国虫、国禽、国兽……永远都没完没了。”一位学者在新华网上如此评说。

    没有国花,于国家主权无碍,于民族精神无碍,于国势前程无碍。

    相反,几乎任何一项评选后面都有巨大的经济利益的驱动,各地和各行业协会如此兴师动众地争抢“国”字号,也是考虑到“国”字号会给行业和地方的经济和名气带来难以估算的价值和影响。

    20世纪80年代的两次评选,一次是梅花夺魁,牡丹居亚,另一次则是牡丹称王,梅花位次。在1994年的评选中,两者的竞争更达到了白热化阶段,甚至由花与花的竞争演化为了省与省、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河南洛阳成立了市长亲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