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1月7日消息:为充分发挥林业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和巨大潜力,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联合启动了“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行动,该项行动规定,从2007年开始,每两年表彰100个“绿色小康县”、1000个“绿色小康村”、10000个“绿色小康户”。2007年9月中旬,在“全国林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会”上,首批全国“绿色小康县、村、户”评选结果出炉。我市郫县被评为“绿色小康县”,都江堰市虹口乡高原村等2个村,被评为了全国“绿色小康村”,郫县农科村宗作林等我市25户人家被评为了“绿色小康户”。日前,记者走进这些绿色造就的小康县、村、户,感受他们的“绿色经济”,解读他们的“绿色发展”之路。
播绿de人
“领头羊”宗作林带领乡亲奔小康
走进绿树花丛掩映的农科村,犹如畅游一幅清新写意的水墨画,青砖黑瓦、桩头盆景、小桥、流水……处处灵动,情趣盎然。这里的景致让人沉醉,这里的洁净让人惊讶,仿佛真的走进了一个没有围墙的公园、一个梦想的生态家园。
在农家乐发源地的农科村,有一位“技术型”村支部书记,他就是高级园艺师宗作林。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当农科村人都还在靠种粮食、油菜为生时,宗作林就已在全村率先搞起了花卉苗木生产销售。因此,讲起农科村的发展历程,他烂熟于心。
1980年,苗木市场火红,解决温饱后仍不“安分”的宗作林开始从苗木贩运到种植、经营的转变。1984年,宗作林承包花果园种苗木不到两年就获利6万元,1987年,宗作林向全国各地发出了三个车皮的苗木产品,单笔业务获利2万元。
宗作林的快速致富让村民眼馋,于是不少农户纷纷拜他为师,跟随他从事苗木种植。“1990年,我们全村的人均纯收入就达到了1万元!”宗作林称,一大批村民通过苗木种植成为了致富能手,中国农村第一批万元户在农科村诞生了。
20世纪90年代中期,花卉市场竞争加剧,效益下滑,农科村的农民们又将眼光瞄准了更具效益空间的盆景桩头。
如今,农科村没有一家农户种粮食,耕地全用于园林种植。花卉、苗木、盆景远销全国各地,每年收入超过千万元。如今,宗作林的农家乐及花木销售每年纯利润可达22万元,一家五口人年支出额达10万,人均可支配2万。
率先富起来的宗作林并没有忘记父老乡亲,他走村入户,指导当地村民因地制宜打造环境,开办农家乐,主动传授经营经验,提供经营信息,以实际行动引导农户发展农家旅游经济。在他的带动下,一家家各具特色的农家乐相继开办,规模档次不断提升,成为了全国农业生态旅游的一个亮点。农科村先后被评为市级、省级、国家级先进文明村。
农民富裕、村集体经济壮大后,为适应形势发展和市场需求,县、镇政府又形成新村建设合力,聘请专业规划设计单位,编制了农科村改造建设总体规划,县政府先后投入2600万元,改扩建等级旅游环线公路13公里,完成8.5公里供水、供气、排污等管网建设和6.8公里旅游干线绿化、亮化、美化等景观营造,不断改善社区条件,完善旅游功能。县政府还制定了《农家乐星级评定标准》,在国内率先推行了农家乐星级评定,推动农业生态游、休闲游向更广阔领域发展。
[分页]
孙加洪爱创新编织花卉“钱”景
在郫县友爱镇春台村的一个苗木园中,苗木不再是平常看到的树木植株,而是一个又一个整齐排列的长在地里的“花瓶”,这些“花瓶”都是用几十根拇指粗的桂花枝条编织而成。一位中年男人手拿花剪修剪着“花瓶”上的枝条,一脸的专注,看得出这些“花瓶”就是他的杰作。他就是醉心于花卉苗木编织工艺装饰的春台村村民孙加洪。“我这里的苗木盆景,有些要卖几万一个。这就是创新的价值。”孙加洪很高兴向记者展示他的创新成果。
在与孙加洪的交谈过程中,记者发现孙加洪不断地在强调创新、变化,提高花卉苗木的附加值,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孙加洪在花卉苗木上的创新,从1977年他初中毕业时就开始了。“父亲一直种果树苗,但收益不好,不能改善家庭经济条件。我初中毕业回到家,就作出一个重要决定,不再种果苗,改种绿化苗木。正好赶上全国城市建设规模扩大,立刻就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回忆起当时作为春台村第一个从事花卉生产销售的年轻人,创造了一亩最高收入10万元的“壮举”,孙加洪仍然很激动,也正是这样一次“创新”,坚定了他在花卉苗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的信心。
随着花卉苗木产业化、规模化的不断深入,孙加洪又开始考虑提档升级,增加花卉苗木高附加值的问题。“随着产量不断增加,市场趋于饱和,如果再继续低层次的花卉苗木生产,路就走不通了。”孙加洪这一次瞄准了花卉苗木编织工艺装饰造型。
孙加洪的创新不仅体现在苗木的提档升级上,还体现在他从注重技术创新向注重营销创新上。为了充分运用“中国盆景之乡”这块金字品牌,孙加洪想到了搭建营销平台,组织成立了鸿祥盆景苗木信息服务部。用他的话,不仅卖产品,而且要卖信息挣钱。孙加洪现在生产的产品包括:桂花瓶、罗汉松盆景、红枫及桂花柱等,其中以生产高附加值的桂花瓶为主。由于市场定位准确,销售路子畅通,每个桂花瓶的纯利润达到了2500元,每年每亩的纯利润达到了45000元左右。目前,孙加洪家庭年收入达16万,一家五口人,人均可支配达到了1.2万元。
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同时,孙加洪没有忘记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在1996年至2002年的7年间,他共带动了当地70余户农户发展种植苗木,并走向致富道路。因为村里发展花卉苗木红火,村里还把剩余劳动力组织起来,成立了专业的“撬撬队”,在销售旺季,这些“撬撬队员”一天就要挣上百元。
[分页]
种绿de村
大桥村绿色银行存财富
借力林业开创丘区农业发展新模式
在金堂县转龙镇大桥村的山坡上,一丛丛翠绿的桑树格外显眼。桑树还很矮小,但桑叶阔大、肥厚、鲜嫩,在细雨和微风中摇曳着,看上去有种抑制不住的生机。这是记者日前在大桥村采访时看到的景象。
近年来,大桥村按照“三个集中”的要求,引进企业与业主,积极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1854亩旱地全面实现了退耕还桑,形成了“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经济,还成功实现“村企合一”,建立了大桥蚕桑专业合作社。这种因地制宜以生态立村、产业强村、特色兴村的发展之路,开创了丘区农业发展新模式。目前大桥村植被面积已达到510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5.04%,成为典型的绿色之村。一到春夏满山遍野柏树飘香、桑林叠翠,郁郁葱葱,成为农民增收致富不断壮大的“绿色银行”,达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互动共振,退耕还林在新农村建设中功不可没。
村企合一村与企业合作共赢
“金堂县转龙镇大桥蚕桑专业生产合作社”——一块长长的吊牌出现在我们眼前。一座整洁的四合大院,既是大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办公处,也是合作社的总部。
“大桥村已经实现了村企合一,他就是合作社的总经理卿上荣,也是村委会主任。”转龙镇的工作人员指着一位中年汉子介绍给我们。
“合作社是去年8月23日挂牌成立的。股东分为3个部分:一是全村2300多亩耕地的经营权折价入股,2223个村民变成股东;二是成都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堂县龙腾茧丝绸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出资30万元,是第一大股东;三是4位分别出资2000元的自然人股东。合作社已通过工商注册,是一个独立的法人经营实体。”
说起合作社,卿上荣如数家珍。“农户通过入股流转集中起来的2300多亩耕地就是合作社的生产资料了。目前水田仍由农户自行耕种,解决大家吃粮的问题,但这部分耕地折算的股份仍享有合作社的分红权。1850亩旱地全部发展蚕桑产业,栽桑养蚕。合作社直接经营450亩,其余的由合作社转包给大户经营。通过广播、报纸宣传,本镇的、外县的一批经营大户很快就背着钱来投资了。到去年年底,全部土地都转包出去了。承包20亩以上的就有27户,最多的一户215亩。我算了一下,大户们投入的蚕桑产业建设资金大概有200万。”
“这么多钱砸在土地上还不变个样?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新栽的桑园就有1300多亩,全是密植的良桑,当年栽植当年见效。去年全村养蚕才500多张,今年至少1500张,一下子就增加了两倍!茧子根本就不愁销路,龙腾公司签下了购销合同,制定了高于零散蚕农的最低保护价,有多少收购多少。”
同时,企业壮大了原材料生产基地,合作社保证把生产出来的蚕茧全部收购到企业,并享有每公斤1元钱的返利,实现村合作经济、农户与企业的共赢。
产业推进建设富民新村
由于退耕还桑工程的实施,大桥村新增林地1854亩,昔日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涵养水源能力明显增强,水土流失得以控制,基本实现了洪水不下山、淤泥不出沟。多年干涸的山泉又涓涓流出,局部小气候正在形成,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农民的收入也增加了。土地转包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