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产业现状
中国园林网11月12日消息:国内蝴蝶兰产业的导入期是20世纪90年代末。蝴蝶兰作为一种高档花卉由台湾引进祖国大陆,迅速成为市场上的宠儿,当时一株蝴蝶兰的售价高达一两百元。此后蝴蝶兰得到迅速发展,截至2006年,国内蝴蝶兰的年消费量由最初的几十万株上升到1500多万株(不包括出口种苗2700多万株),价格也下降到每株30至40元。
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蝴蝶兰消费还处于低水平,这与我国目前花卉市场节日化消费、礼品化消费为主的格局相吻合。欲提高蝴蝶兰的销售量应进一步扩大空间,自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转向中西部城市,自大城市转向二三线城市,以普及消费的形式扩大需求市场。
造成我国花卉需求节日化局面的主要原因不是消费文化,而是购买力。因此,应该从消费行为角度,做好市场细分,一方面生产精品,增加附加值来满足高端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实施低成本、微利多销战略,生产出能让普通消费者买得起的产品,积极引导消费。
当前,我国蝴蝶兰出口缺少计划性,而主要是企业自发的、无组织性行为,业内对于两大市场风险并没有多加考虑。首先,市场总有饱和期。进军国际市场的中国种苗生产商日益增多,要提前看到危机,做好准备。其次,病毒问题。例如,祖国大陆和台湾省都有部分蝴蝶兰被一种“新型台湾病毒”感染,而此种病毒早期还无法检测到。在短时间内解决病毒问题不太可能,种植者应尽快采取得力措施,将没有感染病毒的植株进行隔离组培,从源头上加以防御。
未来前景分析
目前,我国蝴蝶兰产业发展总体局面良好。广大生产企业不仅要在技术、品种上互相协作,互通有无,共同发展,在销售、出口等方面也要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未来发展方向是:
一、加大研发。国内企业无论在品种储备、技术水平、品质控制、花期调整等方面还需要加大研发力度。此外,在市场开发等领域也要加快产品细分,针对不同的目标客户,生产出相应的产品。
二、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储备。国内蝴蝶兰从业人员中,受过专业教育的比例很低,在蝴蝶兰的研发、组培、栽培技术等方面有很深造诣的专业人员更是数量有限。
三、栽培设施有待提高。因陋就简的设施很难保证产品的高产高质。
四、尽快形成产业集群效应。虽然国内蝴蝶兰消费群1/3集中在广东,但蝴蝶兰生产企业几乎散布在全国各地。成立蝴蝶兰产业的相关协会组织,进行信息、技术及市场等方面的交流与协作,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