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林业建设基本情况
中国园林网9月23日消息:宁夏地处黄河中上游,三面环沙,是个少林缺绿、干旱少雨的地方,风沙等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十分严重。解放初期,全区仅有森林面积6万多公顷,其中人工林不足500公顷,森林覆盖率仅有1.3%。
2000年前,宁夏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320.7万公顷,占自治区国土总面积的61.9%。全区沙化土地面积为120.8万公顷,占自治区国土总面积的23.3%,是全国荒漠化问题比较突出、生态系统比较脆弱的省区之一。
近年来,宁夏紧紧抓住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和指导林业工作,不断强化林业的基础地位,先后启动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绿色通道、城乡大环境绿化等八大重点林业工程,按照山、沙、川分类指导,采取封、飞、造并举,乔、灌、草合理配置,全面推进林业发展。
"十五"期间全区累计投入林业生产建设资金达到33.64亿元,是"九五"投入资金3.54亿元的9倍多。完成营造林面积1583.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核实合格面积1245.1万亩,飞播造林74.1万亩,封山育林264.4万亩,相当于"九五"期间的3倍。
五年内全区荒漠化、沙化面积分别减少了7.3%和2.1%,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0.5%。全区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17.36%,建成区绿地率达到15.87%,人均公共绿地4.39平米。
我区森林资源持续增长,质量效益明显提高,林业产业快速发展,城市林业和湿地保护建设得到加强,荒漠化程度明显减轻,生态建设进入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新阶段。
二、林业建设的基本经验
宁夏在谋划林业工作中,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创新观念,提出符合中央林业改革发展要求,符合宁夏区情、林情,实现林业又快又好发展的"四个统筹"、"四个多做贡献"思路和办法。
"四个统筹"即:
一是统筹宁夏不同生态区域的林业发展。
按照南部山区、中部干旱带、引黄灌区以及城镇四个不同的区域,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
南部山区重点建设以大六盘为核心的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加快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大力治理水土流失,建设森林植被,维护生态安全。
中部干旱带重点建设以防风固沙林为主、灌草结合的生态林牧复合功能区,以封育为主,巩固和扩大沙漠化治理成果,促进农、林、牧协调发展。
引黄灌区重点建设以高标准城乡绿化为主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建立以农田林网和经济林为骨干、农村庄点绿化为依托、绿色通道为网络的平原绿化体系,重视黄河湿地保护与开发,重塑塞上江南新景观。
城镇重点建设城市绿色景观生态圈,重视和加强城乡大环境绿化,加快城市林业发展步伐,建设城市绿岛、城边绿带、城郊森林,使城市生态状况由单一绿化型向生态绿化型转变,创造安全、美化、自然、舒适的人居环境。通过不同区域林业的同步发展,整体提升全区林业发展的水平。
二是统筹生态安全体系与林业产业体系建设。
林业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发展,如同一鸟双翼,缺一不可。在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前提下,加快林业产业的发展,既要建立发达的生态安全体系,也要建立发达的产业体系,实现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最终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统筹城乡绿化。
城乡绿化一体化是新时期林业建设的重要特点,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联动、整体推进,协调城乡林业发展,促进城乡绿化一体化。
四是统筹部门办林业与全社会办林业。
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协调好各部门的关系,把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把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来,实现林业建设主体的多元化,保证林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四个多做贡献"即:
一是坚持城乡绿化一体化,把林业建设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下大力抓了银川景观水道绿化示范工程、贺兰山东麓滚苏公路生态绿化工程、石中高速公路北段绿化工程、校园绿化行动及石嘴山市星海湖、吴忠市滨河大道、固原市古雁岭等城市重点绿化工程。进一步发挥林业建设改善城市功能、改善投资环境、提升生活质量的作用,为加快城市化多做贡献。
二是坚持以林业工程带动农业结构调整,拉动农民增收。大力扶持退耕农民发展林草结合、林果结合、林药结合等复合经营产业。进一步发挥林业服务"三农"工作的作用,扩大林业建设"德政工程"和"致富工程"的影响力,为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多做贡献。
三是坚持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化经营和林副产品加工,以自治区人民政府名义出台《关于加快枸杞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葡萄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召开枸杞、葡萄、红枣、造纸原料林建设等产业现场观摩会,举办枸杞节,扎实推进优势特色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建设,做大做强林业产业。进一步发挥林业建设在振兴区域经济中的主力军作用,为发展县域经济多做贡献。
四是坚持在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和湿地保护区管理的同时,注重保护和开发利用并举,积极发展森林、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推出冬季高山、坡地滑雪、湖上滑冰项目,进一步发挥生态资源休闲、娱乐的功能,为第三产业发展多做贡献。
三、林业建设带来的突出变化
"十五"期间是我区林业发展速度最快、建设成果最丰富、生态面貌变化最大、农民群众最实惠、社会各界最关注的时期,大家普遍的感觉是:宁夏山川披绿、黄沙染绿、道路伴绿、城乡映绿、公民视绿,一个人们向往的绿色宁夏经过全区回汉人民的共同努力正在变为现实。具体表现在:
一是退耕还林三大效益显现。
宁夏退耕还林工程涉及全区17个县市(区),34.5万农户,160万多农民。到2005年底,全区完成退耕还林任务1104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456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648万亩(含以封代造50万亩)。国家累计安排退耕还林补助资金25.177亿元,其中种苗造林补助费5.52亿元,粮食补助折款17.2亿元,现金补助2.457亿元,退耕农民人均增收1228元。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重点地区生态得到改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状况得到缓解,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区域性优势产业初步形成,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
退耕还林工程唤起了广大农民参与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人翁责任感,从植树造林做起,投身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二是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扎实推进。
宁夏有19个县、市(区)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列入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范围。通过落实严管林的要求,颁布政府禁伐令,制定《宁夏回族自治区天保工程区森林管护暂行办法》,依法施管,健全护林组织,充实管护队伍,签订管护责任书,实行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责任制,增强了管理的有效性。
"十五"期间,全区有80.4万亩公益林列入国家重点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范围,有44万亩公益林列入地方重点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范围。577万亩有林地、灌木林地及未成林造林地得到有效管护,工程区内的森林资源已全部停止采伐。
六盘山、贺兰山和罗山三个森林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放牧户和30万只羊全部迁出山林。森林资源的管护得到加强,通过采取封育、飞播造林和低效林改造综合措施,增加和恢复森林植被,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十五"期间全区完成封山育林建设201.9万亩,飞播造林73.6万亩。出现了森林资源规模扩大,效益增加的良好势头。
三是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发挥效益。
宁夏是唯一全境被列入三北工程的省区。工程按照山区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沙区以防沙治沙、改善生态条件,川区以营造农田防护林,保障农业高产稳产的目标分类组织实施。
"十五"期间完成人工造林260.7万亩,在引黄灌区通过建设高标准平原绿化和绿色通道工程,栽植林网树木1亿多株,基本建成了多树种混交、结构比较合理的林网大骨架,平原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0.2%;其中完成绿色通道工程里程达3600公里;完成黄河护岸林389公里。
完成了银古公路绿化、银川西部防护林、景观水道绿化示范等一批具有生态、景观和社会效益的城市林业工程,对加快城市化进程做出了贡献。
在中部干旱风沙区,通过实施防沙治沙工程,完成治沙造林204万亩,全区累计治理沙漠化土地500多万亩,实现了沙漠化逆转。工程的实施为建立生态安全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