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园林网5月9日消息:地处东北的老工业基地展示国内外的园艺成果,也将蓝天碧水的新沈阳推向了世界时隔7年,令人瞩目的世界园艺界“奥林匹克”盛会第二次光顾中国。与第一次昆明世园会不同的是,举办地沈阳地处寒冷的东北地区。这一园艺盛会不仅展示了国内外的园艺成果,也将蓝天碧水的新沈阳推向了世界。
老工业基地到底应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沈阳诠释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转型”之路,它的启示效应到底在哪里?
4月30上午,参加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的中外来宾身临其境:天鹅嬉戏,百鸟成群,玫瑰绽放,郁金香盛开。
让重化工业远离市区 过去一提到城市,就和企业、厂房、设备联系在一起。沈阳作为重化工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在改革开放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随之产生了工业化进程中遇到的城市环境压力,不仅环境污染严重,而且缺水少绿,历史欠账难以负载。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沈阳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一。沈阳市委书记陈政高形容:“那时天灰蒙蒙的,白衬衫穿半天就黑了,冬天戴口罩时会呼出两个黑洞。”
陈政高说,工业既是城市的根基,又是污染的重要来源。难解之题是,既要改变城市污染的现状,又要把工业经济搞上去。从2001年开始,新组建的沈阳市委、市政府借鉴发达国家先期工业化的经验教训,对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重新进行审视,从而清醒地认识到环境建设与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辩证关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和谐统一。
沈阳从两方面向原有结构“开刀”:一方面对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按照有进有退原则,大规模整合相关产业,淘汰落后企业,退出重污染企业,集中发展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优势企业。
据统计,5年来全市共关停、搬迁污染严重和效益低下的企业600家,有120余家企业实现清洁生产。铁西区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后,使开发区的空间优势为老区工业企业退出中心城区打开了疏散通道。特别是133户企业迁移到工业园区后,使历史上工业企业最集中、污染最严重的铁西区彻底结束了重度污染的历史。
另一方面,沈阳市确定从重化工业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变的发展定位,在城市空间布局上进行了重新规划和调整,对传统工业布局实行大规模的重组再造。
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主城区外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空间发展战略,即东部突出生态环境,规划建设为生态旅游度假区,世园会的举办地即在此区域;西部打造百里工业长廊,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和重化工业区;南部跨浑河发展,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区和新物流区;向北部扩展为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导,以高效都市型农业为依托的现代农业区域。
城市中心区域转换成金融商贸等第三产业和居住区,规划“南北金廊”和“东西银带”,在城市南北中轴线上集中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浑河两岸的生态旅游景观带,构筑起沈阳城市未来发展的大“十”字形框架结构,从而扭转了传统的以工业生产为中心的城市总体布局。
从北京初到沈阳工作的刘小姐颇有几分惊讶,“原以为来沈阳得灰头土脸,没想到马路挺宽,空气很润,几天来皮肤倒比以前好了。”
“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 [分页]
走入这座世界惟一建在“森林中的世博园”,远远看到百合塔东侧山坡上,几十架白色风车转得正欢。风车下的尖顶坡形小屋顶上,40块太阳能硅板将太阳能转化为光能,并存储在蓄电池里,夜晚供给园内的地灯、草坪灯以及照明亮化。小屋右侧,瀑布溅起晶莹水花,三块湿地尽现野趣。
这些美景竟“源自”1000吨污水!
生产生活污水,经过暗藏的污水处理系统,在地下简单预处理之后进入潜流式人工湿地再次处理,由根系潜入地下1米多深的茭白等水生植物将污水的有机养料都吸入体内,污水变成清澈澄净的泉水汩汩涌出。
环保建园,不仅首开世园会历史先河,也集中体现了老工业基地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这些湿地,我家旁边也有!”带着孙子来逛世博园的杨大妈笑着说。
世博园采用的环保污水处理系统已经深入沈阳社区。马官桥污水处理厂每日处理3万吨污染严重的满堂河水及沿岸污染源排放的污水,并为新开河、浑河沿岸补充绿化用水近2万立方米。沈阳市南部的沈水湾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20万吨,处理后的水质达标后用于城市景观、绿化和建筑用水。
现在,沈阳建成和在建的污水处理厂已达12座之多,污水处理率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建成了老虎冲、大辛两座标准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年处理能力2万吨的工业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形成危险废物安全填埋、有机废物焚烧、医疗废物安全处理的管理体系。
“5年中拆除烟囱4000余根,锅炉房1800余座,建成大型集中供热热源20多座,集中供热率达80%以上,并对扬尘覆盖、机动车尾气进行有效治理,使全市大气优良天数由5年前的73天提高到去年的317天。”沈阳市建委负责人说。
相关统计资料表明,截止到2000年末,老工业基地沈阳市的绿化覆盖率仅有23.91%,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为3.7平方米。5年后城区新增绿地69平方公里,是2000年前绿化面积总和的2.5倍,农村森林增加面积相当于从新中国成立到2000年的总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0.65%,绿地率提高到35.9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过去缺树少绿的沈阳已是满眼绿色,城外绿树环抱,城内绿树成荫,老百姓开窗见绿。
今年沈阳市全面启动了浑河水系改造工程,沿浑河“搭起”52.4公里绿色生态长廊。而北部水域面积6.2平方公里的丁香湖,则营造了曲岸、湖光、水影相映,水绿相融的生态湖。如今沈阳形成东有棋盘山,南有浑河,北有七二四公园,西有丁香湖的大生态景观格局。
仔细回味,沈阳人骄傲地发现,今年的春天,沈阳竟然少了沙尘暴的肆虐,空气中仿佛也有了滨海的潮湿。
生态为经济破题 环境就是生产力。
沈阳市委书记陈政高说:“从表面上看我们承办了世园会,但更深层次的意义,沈阳找到了一条既发展工业,又保护环境的新型工业化之路。事实证明,这条新型工业城市被青山绿水环绕之路,我们走对了”。
良好的投资环境,极大地吸引了国内外投资者的目光,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大发展和快发展。5年来,沈阳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89.26亿美元,为“九五”时期的3.3倍。去年吸引内资项目1707个,总投资逼近千亿元大关。
不断优化人居生活环境,使老百姓树立建设美好未来的信心。
5年来,沈阳市新建和改造道路1462条,整修小街小巷693条、666万平方米,改造棚户区9.3万户,建成“生态环保模范小区”71个、“安静小区”40个,使30多万低收入家庭迁入了环境宜人的绿、美、静、安新居。
美国美世人力资源公司公布了2005年《全球生活质量调查》,沈阳在全球城市的排名位居第157位,进入中国城市的前5位。
创新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从“粗放耗能型”向循环经济型转变。
沈阳市铁西区作为典型的老工业基地代表,运用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理念进行科学规划,着手将47家企业构建成9条工业生态链条,形成较为合理的工业生态系统、消费生态系统和支持保障系统,最终达到“废物-再生原料-产品用户的循环利用网络,向丹麦的卡伦堡市50年形成的工业共生系统发起挑战。
面对环境问题给城市带来的压力,决不能被动地、孤立地、封闭地抓环境建设,一味地栽花种草,这样永远走不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泥潭。
与会的西安、郑州、合肥、鞍山等市党政官员认为,建设生态型城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不仅是沈阳城市的目标,也是中国城市向人与自然、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现实选择,要综合考虑,追求三者的综合效益。
正如世界园艺生产者协会主席法博所说,“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世博会的主题。这主题中还有一个启示,那就是人类无法负担因忽视环境问题而付出的代价。人类应该意识到,我们需要自然界的清新空气、洁净之水、可持续的环境、食物、色彩以及娱乐,我们无法承担因不尊重自然而带来的恶果,这就是启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