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价建绿"为何老生常谈 应加强约束行政权力

2006年05月19日 09:04海峡都市报邬凤英
    浙江园林网5月19日消息:部副部长仇保兴日前表示,现在有的城市在绿化建设中动辄开出几万、十几万元的高价购买大树古树,造成巨额的资金和生态浪费。他要求坚决制止“高价建绿”的不良倾向,城市绿化要坚持只用对的、不用贵的,要用最少的钱,建更多的绿。(《江淮晨报》)

    “高价建绿”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舆论每隔一段就予以质疑与批评,但时至今日,这种不良倾向仍大量存在,我以为并非因为地方官员不懂得仇副部长说的道理,而是因为他们另有考虑:一是能够尽快凸显城建成果,“十年树木”太漫长了,他们等不及;二是其中利益的水很深。笔者曾听某地一负责绿化的官员说:一棵树值多少钱呢?你说10元可以,1000元也可以,1万元也不离谱。如此“弹性”,上下其手的空间会有多大,不难想见。

    所以,城市生态失衡不过是表象,根本原因还是行政权力运用缺少有效监督,这就使一些官员将短期利益、眼前利益和个人利益,置于城市发展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和市民的整体利益之上。

    要制止“高价建绿”,建设部的负责官员出面表态,指出其中危害,是必要的。不过,这只是治标办法,只有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约束,才能治本。

    如何做到这点呢?最根本的办法,是以权力制约权力,其中最关键一环,就是落实人大对财政拨款的审批权和使用的监督权。解决了这个问题,对于制止“高价建绿”等现象,将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