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游客不文明现象让沈阳世园会尴尬【评】

2006年05月10日 09:13新华网辽宁频道徐扬
    浙江园林网5月10日消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主题。然而,记者在世博园里发现,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让这一和谐主题尴尬。

    “潺潺流水”惨遭“干涸”

    加拿大园是沈阳世园会离主入口最近的一个国际展园,游客们往往最先来到这里。加拿大园的一个特色就是以生态环保的理念贯穿设计始终,例如用石材加工剩余边角料的花岗岩片表现山岭,将再生利用产生的绿色玻璃小球装点成潺潺河水。但这些碧绿的玻璃石子,成为了游客顺手牵羊的对象。

    5月1日,记者在此处看到,“小河”在游人们的走动摩挲下,哗啦啦响得欢快。但游人们对那些晶莹剔透的玻璃石子十分好奇,纷纷捡起几块“留作纪念”,尽管有四五名警察在现场劝阻大家不要拿走,但还是有不少人趁工作人员不注意,赶紧捡起几块塞进口袋……一位女游客还问警察:“别人都捡,不捡的是否有奖励?”

    5月6日,记者再次来到加拿大园时发现,原来厚厚的玻璃石子路已经被“扒光”,只有零星的玻璃石子因为水泥的粘连还留在原地,一条象征潺潺河水的生态之路,就这样“干涸”了……

    民警滕飞一脸无奈地说:“每天几十万游客,如果每一位游客拿一块,不就拿光了吗?”然而,当后来的游客只能看到稀稀拉拉甚至断流的“河水”时,不由发出叹息……

    而在中国西部展区的西安园,有十几尊兵马俑复制品,游人们肆意与兵马俑勾肩搭背合影留念;在缅甸园,不时有年轻人爬到园林中的假山上,摆出各种姿势照相,全然不顾旁人的白眼。

    花草受伤害与垃圾满地

    沈阳世园会自“五一”开园以来,客流达到176万人次。最多的一天,竟然达到了34万人次。滚滚人流给世博园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尽管工作人员悉心照料,可是,园内娇嫩的花草仍然难免“受伤害”。

    为了提醒游人爱护花草树木,世园会在草坪中立了各种警示牌,如“小草也有生命”等等,但一些游人对此却视而不见。记者在园内不时看到,不少游客穿越草坪“抄近道”。不少路边的草地和鲜花由于践踏已经枯黄萎缩,有的草坪原本没有路,由于走的人多了,居然“生”出路来……在人流最为密集的玫瑰馆附近,园区特意派专人“把守”一些草坪,以防游客踏伤它们。

    在西宁园对面的餐饮中心,纸盒、塑料袋散落满地,一位年轻的女游客吃完雪糕后,随手将木棍扔到了草丛中……记者了解到,开园第一天,保洁员在园内总共收集了3万袋垃圾;因为垃圾太多,5月2日,沈阳市决定再增加500名青年志愿者参与垃圾的清理,园内的保洁员也从原来的300名增加到近1000名。

    青年志愿者潘磊告诉记者,青岛园的水塘里漂浮着各种垃圾,塑料袋、易拉罐、饮料瓶……当志愿者劝告游客应当注意时,有的人却用“人多拥挤、没地方扔!”作借口,一意孤行……

    人多不能成为违背公德的挡箭牌

    “人多拥挤不能作为自己违背社会公德的挡箭牌!”辽宁省伦理学会副秘书长赵晓楠认为,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让世园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尴尬。

    赵晓楠说,这些不文明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将方便让给自己,把麻烦留给他人和环境。一些人这样做,有的是因为不知道或者不以为然,有的则是怀有“怕吃亏”和“占便宜”的心态,觉得自己既然交了钱,便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于是,也就造成了环境与视觉的双重污染。

    如今,我国已历经了17个黄金周。但是,“脏、乱、差”似乎已经是黄金周旅游的一个副产品。眼下,贯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沈阳世园会,遭遇“不和谐”的尴尬,再次向全社会敲响警钟,提高游客文明素质,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刻不容缓!